文化礼堂铺春泥,城市与乡村的心灵对话
浙传大学生赴湖州市德清县文化礼堂开展春泥计划

2017-08-18来源:浙江传媒学院 作者:吕婧颖

    “今天在文化礼堂,我过得特别开心,从我一推门进来,我就喜欢上了这里,因为在这里有来自浙江传媒学院的哥哥姐姐们,他们和蔼、平易近人,教会了我们写作、摄影,还和我们一起做游戏······”这是湖州市德清县东衡村14岁的姚舒在日记本里写下的话,也是浙传大学生前往德清县开展“心有所寄,护花春泥”文化礼堂实践活动的缩影。

    7月10日,从杭州东到德清县的动车缓缓进站,来自浙江传媒学院两校区9个学院的15位大学生到达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文化礼堂建设始于2013年,是浙江在全省农村地区建设的基层文化平台,各地陆续建成以来,农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春泥计划则是以农村行政村(含撤村建居的社区)为单位,依托现有各类场所,集聚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在中小学寒暑假、传统节日和双休日等校外时间,组织引导农村未成年人开展实践体验活动。

    此次实践活动,旨在将文化礼堂和春泥计划有机结合,向大学生群体传达文化礼堂的文明之风、同农村青少年进行亲情陪伴、拓展知识,实现信息与文化的双向交流与输送。

    “小老师”们分散作业,脚步遍布了德清县的六个村落——东衡村、张陆湾村、砂村村、三家村、雁塘村、洛舍村,在六个村的文化礼堂辅导了近百名青少年,其中大部分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居住的留守儿童。“一开始我们都挺没自信,孩子们也害羞,在陪伴孩子们的过程中,他们的转变也在鼓励着我们,让我们觉得可以胜任这份工作,值得他们的喜爱。”实践队成员,来自浙传16级播音主持本科专业的来右琪笑着说,“说起来是我教他们,可他们教会我的东西更多。”几天下来,孩子们和“小老师”们打成一片,认真听取知识,积极表达诉求,“春泥计划”成果非常乐观。

    六个村的文化礼堂各具特色,其中东衡村和砂村村最为鲜明。在东衡村,实践队员们有幸采访到了民间藏书家、诗词理论研究家陈景超先生。今年72岁的陈老师提起东衡村的历史便滔滔不绝,在镜头前讲了足足40分钟,从书画家赵孟頫到沈氏学者,从野史趣闻到史册记载,老先生如数家珍,引人入胜;砂村村则是在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积极挖掘红色文化,建立了新四军纪念馆,让村民们铭记过去那段“红色的记忆”。

    为了再现历史场景,纪念馆里不仅搜集了大量的那个时期的实物,还配有大屏幕投影设备等,据介绍,这也是德清县唯一的一家新四军纪念馆。各种现代的设备、宽敞明亮的礼堂、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德清县的一切都让人难以相信,浙江的农村文化建设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水平。

    强国强少年,吾辈应当先。在浙江传媒学院的高度支持、德清县政府的大力配合下,此次“心有所寄,护花春泥”文化礼堂实践活动圆满落幕。不惧困苦、青春奉献,在推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在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路上,大学生们还将继续前行。

【责任编辑:张曼玉】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