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嫌性教育太早,禽兽可不会嫌孩子太小

2017-08-17来源:新京报、拾文化、微博@陈小明Vash、@XY差异说 作者:王加敏

本文系青团子整合 转载请联系后台

最近,“恋童癖”和“儿童猥亵事件"频繁出现,成为公众关注的关键词。

7月中旬,超级演说家许豪杰疑似恋童癖事件,引发了大众对恋童癖的关注。

(许豪杰被指恋童癖后,微博账号被封)

就在大家快要遗忘时,越来越多的恋童癖和儿童猥亵事件被曝光。

8月12号,作家陈岚在微博上曝光一男子在南京南站候车室涉嫌猥亵女童,后经调查被猥亵女童系涉事家庭养女。

8月16日,又有人曝光重庆某医院发生男子猥亵女童,男子系女童姑父,对猥亵女童的行为供认不讳,已被重庆警方刑事拘留。

近日,有网友举报称网络上流传一则“江苏刘老师,媲美欣”的儿童性侵系列视频。

但事件随后持续发酵,网友举报称“西边的风”的论坛内同样存在大量涉嫌猥亵儿童内容,“江苏刘老师,媲美欣”系列视频中的很多内容都来源于此。警方已介入调查。

频频曝出猥亵儿童事件让人们为儿童的成长环境揪心。

儿童猥亵事件一直在我们身边

我们看到仅仅是冰山一角,侵害幼童的事件一直在身边隐蔽地发生着,在公共场所猖狂施害才引起公众广泛关注。

(图片来自公众号:拾文化)

这些数目触目惊心。

”猥亵“”性侵“会给那些无辜孩子带去难以磨灭的伤害

性侵会给儿童的生理和心里都带来无法磨灭的伤害和阴影。

研究显示,大部分性侵案件中,受害者都会有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经历这样的创伤之后,受害人可能会出现情绪上的变化,比如焦虑、抑郁、丧失生活信念,出现自残甚至自杀的想法。

被性侵的儿童还有可能改变性取向。

男童被侵犯后,80%转变成为了同性恋者。

这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而是我们成年后,大脑在拼命帮我们修复童年创伤,被侵犯的情景不断还原,形成了“强迫性重复”,在不断挣脱的过程中,男孩子成为了同性恋者,以寻求安全感。

而女性也会有同性恋转变,10%左右。

其他受害女性当中,一部分选择滥情滥交;而另一部分,则选择憎恨男人憎恨触碰,封闭自我。

那些猥亵儿童的人,是怎样一种变态的存在?

侵害儿童分为固化型和退化型

从心理学上讲,对儿童实施猥亵、侵害,有两种类型:固化型和退化型。

固化型对同龄异性不感兴趣,不想和同龄异性发展正常的两性关系,只盯着少年儿童。

而退化型想和同龄异性发展正常两性关系,但是由于身条件如性格、经济等各种原因,建立正常关系受挫,转而把性欲望指向少年儿童。

通俗地说,固化型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恋童癖,边远偏僻地区侵犯留守儿童的往往是退化型。

小说《洛丽塔》里男主人公亨伯特少年时与14岁的少女安娜贝·李初恋,后来安娜贝·李因患伤寒疾病夭亡,亨伯特于是固着在少年时期,性对象指向9-14岁的未成年少女,称她们为“小妖精”。

亨伯特之所以成为恋童癖,是因为他在失去安娜贝·李时,情绪未能得到及时宣泄、拥抱,创伤没有痊愈,心理发展停滞在青少年时期,所以性与爱的对象也固着地指向未成年人。

性侵害者是在向被侵害者寻求“认同”

但为什么幼年时受过性侵害的人,有些长大后会成为性侵加害者呢?那是因为他们在向被侵害者寻求“认同”。

认同是指个体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认同,受害者感受到施害者比自己强大有力,难以战胜,于是认同、模仿对方的行为,消除自己由于受侵害带来的焦虑、无助感。

美国电视剧《迷失》(Lost)里的索耶尔就是属于受害者向侵害者认同的典型:骗子索耶尔害他家破人亡,长大后他也做骗子,给自己取名叫索耶尔。

相对而言,退化型恋童癖比较隐蔽,施害者挑选未成年人是看中了他们弱小可欺,施害后暴露风险小。

性侵犯类型

性侵犯主要有五类:

(图片来自微博@林小明Vash)

别为熟人作案提供机会

据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统计,在2015年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案例中,熟人犯罪占70.59%。

熟人身份按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师生、其他生活接触、邻里、亲戚或父母朋友、家庭成员:

不少父母缺少保护孩子的知识、意识,随意让幼小的孩子和异性的亲戚、朋友游玩、睡在一起,以为对方是亲戚(长辈、老师),绝对不会伤害孩子,但这恰恰为熟人作案提供了机会。

家长应当加强性教育,警惕“熟人作案”。

我们能做些什么

针对儿童性侵现状,普及性知识是必要的。

前段时间,那套“尺度太大”的性教育读本引发了巨大争议。

现在再回看,那套性教育读本对儿童普及性知识、防范猥亵和性侵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教材按照儿童成长阶段,详细地介绍了男女生理结构、自我保护意识和男女平等地价值观念等,就像部分网友所说,可能算的上是“目前中国最好的性教育素材”。

所谓”尺度太大“的问题,整套教材展现的都是客观实际的知识和很可能发生在儿童身上的案例。难道真的要等到那些案例真的发生在孩子身上,才会觉得”尺度不大”吗?

普及性教育,最先要改变的其实是成人的羞耻观。

此外,我们对于儿童性侵的态度不应仅仅是寄希望于”孩子自己能保护自己“上,防范儿童性侵的主体,应该是国家法律和成年人。

无疑,国家要加强立法,严惩猥亵、性侵儿童者。

各国针对未成年人性侵的法律规定,对我国相关立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除此之外,我们每个成年人都应肩负起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对身边的儿童施以关心和爱护,使那些禽兽之流、无耻之徒无机可乘。

在遇到儿童性侵地案件,或者在网上看见儿童性侵地微博或网站时,一定要伸出援助之手,揭露和曝光这样的恶行。

其实,被性侵儿童背负的心理压力大部分来自于身边的那些“看客”们畸形的目光。面对被性侵过的孩子,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接纳和关怀,积极地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避免造成心灵地创伤。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让他们生活在具有威胁和不安的环境中,是整个社会和所有成年人的耻辱。

END

【责任编辑:江苏记者站】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