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材料学院赴多地开展“丝绸之路上的器物之美”文化调研社会实践

2017-08-17来源:合肥工业大学材料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宋杰

    为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升文化素养,发挥材料学子专业特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文化调研中,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增强大学生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认识。7月10日-19日,材料学院“一带一路”文化调研团奔赴西安、景德镇等地开展“丝绸之路上的器物之美”文化调研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7月11日至19日,调研团分两组分别奔赴西安、景德镇开展“器物之美”文化调研活动,重点就泥叫叫(西安)、陶埙(西安)、蓝田玉雕(西安)与陶瓷(景德镇)等器物的工艺与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入调研。

    材料与工艺塑造器物形体之美

    用粘土制作的泥叫叫的底色呈黄褐色,而同样取材于黏土的陶瓷却有着洁白的素胎,并且质地也更加坚硬。两者的性质的差异,正是源于两者所取用的“土”和加工工艺的不同。

    在西安狄寨泥叫叫非遗传承人徐文岳老先生家中,老先生的老伴儿热情的把调研团的队员们引到老人以前工作的桌旁:“他以前就是在这里做泥叫叫的,”老人一边给调研团生动地还原老人工作时的场景,一边介绍泥叫叫制作的八道工序,“土用的是这里山里细软的、黏的、干净的新土,打碎了和成的泥。”选土、粉土和泥、制作模具、制作坯样、阴干晾晒、烘烤、着色、油漆保光,老人家中陈列的各式各样的泥叫叫都是这样诞生的。

在泥叫叫非遗传承人徐文岳老先生家中,徐老先生的老伴儿在工作台旁为调研团详细讲解泥叫叫制作中的八道工序,还原老先生工作的情景。

    高岭村因制瓷用的高岭土而得名,调研团来到景德镇高龄国家矿山公园探访当地保存的大量高岭土矿残体、尾矿堆、采坑等遗迹。当地村民告诉调研团:”以前这里的矿洞产出的高岭土质量好,有的矿洞采出来的瓷泥又细又白,跟猪油一样,都可以直接用来做瓷器。“在景德镇古窑民俗文化博览区,展示着当地手艺人用传统工艺还原的各朝代代表性的窑,并通过视频、塑像、实景还原等方式向游人展示瓷器的烧制工艺。

    看似都是将胚体烧制成型,泥叫叫与瓷器的加工工艺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瓷器的烧结温度可高达近1400℃,远高于泥叫叫不到1000℃的焙烧温度。在这样的高温下,高岭土体积急剧的收缩,气孔率下降,密度提高,带给瓷器坚硬致密的质地;泥叫叫因为焙烧的温度不高,并没有将胚体完全烧结,且留有较多的气孔使它质地较软。

    两者的原材料也有着极大的差别。泥叫叫的原料取自当地深层的粘土,二氧化硅含量相对较高,且其铁含量也更高,使粘土带呈黄褐色;景德镇瓷器的原料多取自原产于高岭地区的粘土——“高岭土”,不仅土质更加细腻纯净,其中氧化铝含量也更高,具有较其他粘土更高的熔点。若将陶土代替高岭土来做瓷器,在1200℃的高温下,陶土将烧熔形成玻璃体,使胚体失去原有的形态,无法成为瓷器。

    通过走访当地作坊与博物馆、采访当地手艺人、亲身体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方式,调研团深入了解器物的取材与制作,结合“三价铁矿物多呈现红色”、“硅、铝、金属离子含量影响其形成矿物的熔点”、“固体混合物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变化”等所学知识,将器物的特征性质与他的材料与制作工艺联系起来,科学地阐释器物之美。针对器物的材料、加工工艺与形体之美的调研,在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提高学生实践与探索能力的同时,凸显材料学科专业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与自信。

    历史与艺术赋予器物文化韵味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诗句背后是一个动人的传说,却映照了蓝田玉悠久的历史。而蓝田县玉文化孕育出的蓝田玉雕技艺也同样历史悠久。调研团来到西安市蓝田县蓝田玉雕非遗传承人寻琇琳老先生店中探访,寻找蓝田玉雕在现代焕发新生的源泉。

    在工作台旁,寻老先生为调研团展示了正在加工的一件蓝田玉雕:“这个玉雕讲的是生态平衡和自然灾害,一面生态平衡被打破另一面便会天灾频发。”寻老先生给一边带着调研团参观店里的作品,一边介绍作品的创作思路,他告诉调研团:”玉雕的题材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让观赏者浮想联翩,要将画里引到画外,要引发人的思考。”当提及传统的祥云瑞兽等题材时,老先生表示这类题材太过常规化,体现不了艺术的创作性,“没有意思!”老先生说到。

寻老先生解释工作台上未完成的玉雕的创作灵感,演示玉雕创作的过程。玉雕的灵感来自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蓝田玉雕可以考据到秦汉时期,历经上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的古朴韵味也凝聚在古老的蓝田玉雕上。玉文化浓厚的蓝田县大大小小的玉器铺子都会做些传统题材的玉雕。传统的题材本也是出自于生活,而寻琇琳老先生细心观察生活,再结合自己的艺术创作,为蓝田玉雕的技艺注入新的血液,也让古老的蓝田玉增添了一份艺术韵味浓厚的时代气息。

    通过走访商铺、作坊,采访当地的手艺人,调研团对蓝田玉雕蕴含的玉文化及其艺术价值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各地的特色器物与其背后的独特文化,帮助材料学院的理工科学生更多的了解专业课程之外的知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为学生补上一堂生动而深刻的文化课。

    匠人精神保障器物的生机与活力

    在景德镇著名的陶瓷一条街——红店街林立的瓷行中间,调研团在一家叫做“陶韵轩”的作坊里找到了景德镇传统粉彩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正青老师傅。

    调研团来到作坊时,老先生正在专心而悠闲地为瓷板作画。得知调研团的来意后,黄老先生热情地介绍起满屋子的瓷器来。瓷板画、花瓶、烟缸,各式各样的瓷器占满了小屋的四壁。老先生告诉调研团:“我现在画这些是为了修身养性,充实一下自己。”

    黄老先生从年轻时被招进瓷厂,跟着师傅学习粉彩技艺,后来便一直在瓷器厂画粉彩。到后来瓷器厂改制、自己退休之后再没有变过。“陶瓷行业是一本厚厚的书,做陶瓷分工很细,”谈到景德镇的陶瓷行业的时候,老先生这样告诉调研团,“做陶瓷有72道工序,我们一个人一辈子就做里面一个,做一个就做精,这个就是匠人精神!”正是这一代代的手艺人恪守的匠人精神,将景德镇打造成举世闻名的瓷都。

    “这一学就是三年,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些传统的,”现在,传统的制瓷工艺也面临着缺乏传承人的窘境。相比于颜料制作工艺复杂,烧制过程中颜色会发生变化的传统粉彩工艺,方便采购、操作简便的化工颜料更受年轻人青睐。缺少了粉彩的清新素雅,现代工艺制作的陶瓷不免有逐利的浮躁之感,“工匠就要有工匠精神,做这个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

    匠人精神是工艺复杂的传统景德镇瓷器的生命力。 耐心、专业、执着、严谨的匠人精神,帮助景德镇的瓷器走向艺术珍品,走向辉煌,也帮助手艺人实现人生价值。通过走访传统作坊、探访执着于传统技艺的老手艺人们,让学生直接感受匠人精神在社会、产业与个人实现中的重要价值,敦促学生在学习生活与之后的工作中艰苦卓绝、精益求精, 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之情。

    据悉,材料学院还结合学院暑期主题社会实践,发动来自祖国各地的同学参与实践调研,搜集自己家乡的“器物”资料、挖掘器物文化之美,在引导广大同学深入了解家乡文化的同时,对实践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汇总、编辑,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形成集观赏、研究、科普为一体的文化产品,进一步丰富“器物之美”文化调研团实践成果。

【责任编辑:张曼玉】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