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究安徽安庆黄梅戏的历史及发展

2017-08-17来源:淮北师范大学团委 作者:吴彪

    为探索出一条保护和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黄梅戏调研团队”前往安庆市多地区进行了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参观黄梅戏博物馆,追溯黄梅戏历史

    “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坐落于安徽安庆市,走进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副画着黄梅戏剧中人物的巨幅海报,团队成员从一进门就被这种强烈的文化韵味吸住眼球。紧接着,团队成员参观了戏服区,乐器区,历史影碟在两区等多个分区的历史文物。

    在两个多小时的参观之后,团队成员了解到黄梅戏的历史。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以怀宁县为中心的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丶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者“怀调”。这也就是现今黄梅戏的前身。

    会馆听戏 亲身感受黄梅戏魅力

    了解了黄梅戏的历史,团队来到了安庆黄梅戏会馆,在与会馆经理表明来历之后,受到了会馆开经理的热情接待,并且与开经理进行了有关时下黄梅戏的发展的交流。开经理表示: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可谓是越来越好。不仅仅是不愁吃,不愁穿,而是追求吃得好,穿的好。但是在享受如此优质生活或者说追求这种优质生活的同时,团队成员部分人却疏忽了甚至可以说是遗忘了精神文化的重要性。一味的追求物质发展而不顾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再这样下去,渐渐的像黄梅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从团队成员的记忆中流失,并且不仅仅是黄梅戏,许许多多的中国传统文化都将不复存在。而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坚力量还是你们(当代大学生)。开经理还表示现在像团队成员这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黄梅戏这种民间戏曲感兴趣的青少年太少了,大部分的青少年都沦陷在流行歌曲当中。在他们眼里黄梅戏古板丶枯燥丶老气,甚至有些人称黄梅戏是噪音。

    在开经理的安排下,团队成员来到观众席并入座,观众席上座率在百分之六十左右,但观众的年龄层偏大,像团队成员这种大学生基本没有,团队成员在会馆欣赏了国家一级和二级黄梅戏演员演唱的经典黄梅戏选段《闹花灯》丶《路遇》丶《打猪草》等,唱腔极具地方特色,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魅力。特别是《打猪草》选段演绎的惟妙惟肖,令在场观众捧腹。通过亲身去会馆听戏,能感受到黄梅戏的独特的魅力,其中唱腔最有特色,其次演员的表情到位如同身临其境。团队成员深陷黄梅戏的强大吸引力当中,不知不觉三个小时的演出就结束了。

    演出结束,在团队成员请求下,团队成员如愿采访到国家一级黄梅戏演员。通过对他们的采访,团队成员了解到黄梅戏职业演员的不容易,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他们学唱前几年的时候基本每天都会唱哑嗓子。这也是学习黄梅戏的人越来越少的一大原因。

      科技文化齐同发展 助力早日实现伟大中国梦

    通过此次对黄梅戏发展的探究,团队成员认识到不仅仅是黄梅戏这一种非物质文化在慢慢的被人们淡忘,许许多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在逐渐消失,我想是时候给当代大学生敲响警钟了。

    时间换得了科技的发展,却唤不回消逝的文明,金钱弥补得了物质的匮乏,却丰富不了虚空的精神。你已给团队成员造就了无可比拟的财富,所以,团队成员难道不应该放慢追逐科技的脚步,去捡起心灵深处关于你的记忆;我国科技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咂舌,也让外国人对团队成员华夏民族刮目相看,可是现在,强国与强国之间拼的不仅仅是科技的硬实力,还有文化发展的软实力。国人不能发展了科技,却疏忽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科技和文化齐同发展,实现伟大中国梦,才会让华夏民族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责任编辑:张曼玉】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