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聚焦文化符号,宣传中国形象

2017-08-15来源:猫大INS 作者:猫大INS

  聚焦文化符号丨欢乐九人行——上海之旅,乐在其中

  (欢乐九人行队 金晨婷供稿)继在老外街与外国友人亲切交流对中国符号的理解,在上海博物馆参观文物展览后,我们决定前往上海音乐学院,深入校园去感受中国传统乐器与音乐对于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促进作用。

  上海音乐学院位于汾阳路上,处于繁华的市中心,但因路两边的法国梧桐遮去了上海的烈日再加上汾阳路边极富文化气息的建筑物,使得我们的此趟校园之行有了十分愉快的开始。但由于暑假期间学校进行装改造,大部分教室被关闭,我们只能参观一些校园建筑,整所学校以西式古典建筑风格为主,校园中有蔡元培、萧友梅、贺绿汀等名人的雕塑及生平介绍,他们对学校建设具有突出贡献。随后我们参观了上音的校史博物馆,建校已有九十周年的上海音乐学院始称“国立音乐院”,创建于1927年11月27日,是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国立高等音乐学府,由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和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博士创办。1956年,改名为“上海音乐学院”并沿用至今。2017年5月,上海音乐学院宣布成立民族乐队学院,探索建立更符合中国民族器乐表演特点和学科规律的民族乐队发展模式,这也正与我们暑期实践研究中国著名传统乐器琵琶作为中国符号对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促进作用有了很好的契合。

  十分幸运的是,在教学楼电梯口我们偶遇了两位上音民乐系大三的学姐,也很感谢她们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在学姐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上海音乐学院是国内高等院校中最早设立专门的民族音乐专业学科的学校,对于国内高校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培养民族音乐人才的意识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上音民乐系针对二胡、琵琶、古筝、笛子、笙等民族乐器分别设立了专业的学科研究方向,致力于将民族管弦乐法推广与研精。民乐系的同学们常赴海外演出,在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都有交流学习的合作学校,促进了中国传统民乐文化的弘扬。

  今天的上音之行让我们对中国音乐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期待中国传统音乐可以作为一个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为传播中国文化助力。

  聚焦文化符号,宣传中国形象|欢乐九人行——弄堂里的民乐风韵

  (欢乐九人行 李慧娴供稿)在骄阳与细雨交织的魔都,排过了上海博物馆门口的长龙,见到了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入口处熙攘的人群,你怎么也不会想到,东方乐器博物馆就这样宠辱不惊地掩藏在上海一条最普通的弄堂之中,院子口甚至坐着三三两两扯着闲天的阿姨。走过碎石子铺成的道路,穿过树枝掩映的木条围成的长廊,那被粗壮的树木遮盖的博物馆终于变得清晰。队员们走近才发现,博物馆门口挂着今天闭馆的牌子。在这样一座快节奏的城市,没有网络公告,只有一块牌子,似乎是老了些,慢了些。可它有一种从民乐中释放的沉静却诱人的气质,大家不忍放弃,商量着第二天再来。

  第二天清晨,一样遥远的路途,一样的目的地,东方乐器博物馆宛若头戴面纱的少女,生得温婉可人,却有一种悬在空中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感。今天,那扇简朴的门开了,里面坐着一位戴眼镜的阿姨,指向一个小本子,普通话上海风味十足:“登个记”。内容很简单,不出门票,也没有中英双语的导览图。第一眼,就如见到摘下面纱的少女,惊艳而美好。

  第一个展区是中国古代乐器。玻璃后面,距今已8000年的贾湖骨笛就躺在那里。乍一看,好像现代笛子的简易版。天星观十弦琴与古琴,鸡公山小瑟与七弦琴,在沉默中依稀有往日的影子。单独摆放出来的是复制日本奈良正仓院的藏品——唐代四弦和五弦琵琶。画板上的画细致精良,虽然肚子似乎比现在的琵琶大了些,脖子与头成一个直角,可依旧好看。左边的四弦琵琶有一种敦实之感,右边的五弦琵琶则有一种修长之意。满屋的古代乐器,沉睡了多少春秋,可仅仅是静默的他们,就在我们的心中奏响了流淌着历史的音符。当你再次弹起琵琶吹起笙时,似乎带着一音千年的厚重风韵。

  第二个展区是中国现代乐器。这些藏品都是第一个展区藏品的徒子徒孙,尽管长得更漂亮,武功更高强,但祖先的烙印还随处可见。少了些沧桑与厚重,多了些亲切与朝气,它们的伙伴正站在中国与世界的绚丽舞台呢。唢呐家族、胡家族、阮家族、长得像大姐与小妹的琵琶和柳琴,看着它们,想想许多人恐怕是无暇了解,真是遗憾。

  后面的两个展区是外国民族乐器和少数民族乐器。泰国的鳄鱼琴,像是瘦身之后躺倒的琵琶。尼泊尔的唢呐,看起来就比中国的唢呐多了个歪着的脖子。朝鲜半岛的伽倻琴、日本筝,也真有几分中国古筝的表兄弟的意味。神似的面孔,相似而互有差别的奏法,这些古老的乐器就像是伫立在现代社会的长者,无声地诉说着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往事。有人听,便娓娓道来;无人应,也从未离去。

  走出馆门,博物馆依旧不语,一如过去的每一个日子。只是我们的心中起了些波澜。

  2017年|夏

  聚焦文化符号,宣传中国形象|弘扬中国文化,推广民乐艺术——第三次走访老外街

  导语:2017年8月4日,欢乐九人行实践小组第三次赴上海老外街景区进行走访调研。此次采访收集调研样本发现,多数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限于中餐和中国功夫方面,少数外国人了解中国的节日和中国书法。对于民乐文化多数人表达的态度是感兴趣但了解不多,可见我们对中国民乐文化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欢乐九人行 王婉童供稿)2017年8月4日,欢乐九人行实践小组第三次赴上海老外街景区进行走访调研。这次走访途中我们遇到6位外籍人士,其中有3人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

  第一位男士是新西兰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准备回家。他很爽快地答应接受我们五分钟的采访和录像。通过采访我们得知,他在中国已居住了十年时间。在问及他对中国民乐的了解时,他兴致勃勃地用语言描述加肢体动作告诉我们,他听说过古筝但不知道这个乐器的名字。我们问及琵琶时,他表示他曾经见过但没有古筝那么广为人知。关于如何能更有效地宣传民乐的问题,他给出的建议是针对25到40岁的人群进行宣传,理由是他认为这个年龄的人群可能对音乐文化更感兴趣。

  一位美国大叔同意接受采访但不同意录像,当看到队员已经举起了手机,他立即提出:“我能看着你们把刚才照的照片删掉吗?”在目睹队员删除照片后,他点点头转身接受采访。他谈到,他对中国的绘画书法艺术有一定了解,但对中国的民乐艺术并不熟悉,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展览和现场表演的方式提升民乐的知名度。

  在老外街标志性建筑前遇到了一位南非小哥,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关于中国文化他只了解中餐,对中国的人文地理、艺术、习俗等等全不熟悉。建议我们利用国外的社交媒体对中国文化进行宣传。

  我们在老外街也受到了几次拒绝。我们向两个外国小哥说明我们是大学生,正在做一个关于外籍人士对中国文化看法的调查,希望他们能接受我们的采访。这两位小哥挥挥手回答:“我们不了解中国的任何文化。”随后转身离去。我们还遇到了一个外国家庭,小组成员刚刚上前说出我们是大学生,正欲说明来意,这家庭的男士便挥挥手,一家人就绕过我们走开了。

  此次采访收集调研样本发现,多数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限于中餐和中国功夫方面,少数外国人了解中国的节日和中国书法。对于民乐文化多数人表达的态度是感兴趣但了解不多,可见我们对中国民乐文化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美编:张祺

  责编:张祺

【责任编辑:王煜】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