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一做”践真知·深入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

2017-08-14来源:淮北师范大学团委 作者:王楠楠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中国五大戏曲之一——黄梅戏,宛若一位待字香闺的古典佳人,伴着唐风宋韵的高叹低吟,谱一首笔墨丹青的纵横之曲。

    为落实学校2017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文件精神,加强“一学一做”教育实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2017年8月9日,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淮海经济导报团队代表前往安徽省安庆市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和中国黄梅戏艺术中心,以“一学一做践真知,青春喜迎十九大”为主题,以“深入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黄梅戏自信与精神”为核心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风土人情中凝聚戏之韵

    淮海经济导报代表跟随博物馆馆长,参观黄梅戏的发展历程,同学们了解到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早可追溯唐代采茶歌,历经宋民元杂的熏陶,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明清黄梅戏风盛极一时。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也发展于安徽省,《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之戏,亦称黄梅戏”。馆长表示“黄梅戏博物馆是研究黄梅戏的重要史料库,是发扬并传承黄梅戏的重要戏曲文化基地。”同学们在这偌大的博物馆里,与几千年的历史交流,品味黄梅戏的源远流长。

    抚琴曲委婉唱响我悲欢

    此番探访,恰逢黄梅戏艺术中心有黄梅戏表演,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经由台前幕后忙碌一番,一曲《天仙配》博得席上掌声连连。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经典黄梅戏之所以能突破地域界限,让人久唱不厌,最关键的元素当属其独具魅力的程式表演。黄梅戏作为五大剧种之一,以其独有特色,在戏曲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意蕴需我们细细品味!

    欣赏黄梅戏服的清新靓丽,聆听黄梅戏乐器的抒情告白。记忆深处那片潜藏的哀怨离愁被唤醒,不似京剧锣鼓喧天、刀剑嘶喊,难仿越剧和昆剧吱呀作响、扭捏作态。采茶歌者,应是十分清香纯净,淳朴自然的。戏曲部分流斗巧装,英雄儿女各分行。曲乐的风乡情愁,透过岁月弥漫的路途,震荡我们的心灵。

    英雄虽已逝梅香尤如故

    走上二楼,映入眼帘的是一副戏子画像,馆长介绍道“这画像中的人物便是中国黄梅戏的发展缔造者之一—严凤英前辈。”缅怀老前辈严凤英,这位被誉为“黄梅戏中的梅兰芳”的前辈细腻传神的表演和对戏曲改革的支持给黄梅戏带来深远影响,她塑造的各种艺术形象传唱至今,缅怀老前辈严凤英,英雄虽逝,傲骨仍存,梅香如故,让我们为一生奉献给中国黄梅戏事业的艺术大师歌唱,为这崇高的艺术精神鼓掌!

    古今文化情黄梅亦传扬

    第一,作为当代青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塑造健全人格的方面之一,探访学习黄梅戏戏曲文化,不仅是理论的启迪,哲学的思辨,更是切身的情感体验,可以让我们得到多方面的提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第二,这样一种本土化的文化,贴近生活,是最具有人民性、群众性的形式之一,尤其在以弘扬时代精神,倡导文明新风为主题的潮流下,为更多地区送去文化,提高城镇化建设的精神质量和文化水平,提高农村村容村貌建设,凝聚人心,激发热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新农村建设有重要作用。

    第三,大力弘扬黄梅戏文化,对安徽的经济建设同样有重要作用,依托文化与现代经济相结合,走出特色发展道路。所以安徽黄梅戏文化更需要大力发扬,展示精彩!

    作为传统艺术的保留,戏曲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近些年有些文化逐渐成为“博物馆艺术”,作为积淀深厚的传统艺术、民族艺术,戏曲不应只是“传统”,任其漂流。尤其进入21世纪之后,一些现代戏曲逐步脱离了传统文化的继承,我们必须坚持在尊戏剧传统的原则上坚持合理创新发展。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传承和弘扬黄梅戏,是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打好徽字牌,建设文化强省的大局之路,是展望祖国美好明天、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根基。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当代大学生带来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不仅使同学们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了艺术修养,更提高文化自信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对树立优秀人文精神有重要意义。团队成员将满怀对祖国的爱,为传承中国黄梅戏作出一份贡献。                 

    

    

【责任编辑:何明】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