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了!体育强度也“讲”文化

2017-08-11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张坤

  ---第 256期---

  2017/08/11

  Topic:我们为什么运动

  文 / 张坤

  (“坤哥007”已开通留言功能,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互动)

  

   今 日 之 声

  张坤:

  神了,国家版的健身指南,居然能成为我们普通人贴心贴身的“健身神器”——“体育强度”这一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原来也有文化,大有深意。

  身边不时有因身心疲惫倒下甚至猝死的案例,且年龄越来越轻。日前听到某保险公司开发出“猝死险”也没觉得奇怪,于是自然想到加强体育健身的重要性。

  日前,国家体育总局首次公布《全民健身指南》,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科学健身“说明书”。之所以称其为“说明书”,是因为这份国家版“指南”, 不同于以往高大上的有关意义、方向、措施等指导,而是聚焦于普通人体育健身最需要注意也最易忽视的问题,成为可学可操作的身心健康“指南”。

  比如如何把握体育健身活动的强度?《指南》给出了科学而又简单易行的方法。日常体育锻炼如果运动强度过小,没有明显的健身效果;强度过大,不仅对健身无益,还可能造成运动伤害。 特别是社会上偶发的运动猝死多数是由于运动强度过大所致。《指南》首先对强度进行界定,分为小程度、中等强度和大高度,对不同强度的运动特征、机能反应和健身效果进行了介绍,提出了监控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简易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心率、呼吸和自身感受。

  注意啊,这里面专门介绍和提示,外部再先进的仪器,也不一定测得准“自身感受”!分析一些“过”(大或小)度运动造成的伤害原因中,就有对自己认识不足的“自身感受”因素。

  近三四年来,仅公开报道马拉松参赛选手猝死的就已超7人,其中除身体素质本身原因,还有盲目自信、凑热闹乃至炫耀名利思想所致。不久前一位替跑者的猝死,就与此有关。

  在参加体育健身运动之前,我们不妨问问自己:究竟是为什么运动?

  大众健身和群众性体育运动的走热演变成为一种时尚文化,只是近些年的事情一方面顺应了全民健康潮流,不是连广场舞也被正式纳入马上要开的亚运会比赛项目了吗?另一方面却也出现不少“过”度带来的问题。

  从几年前《朋友圈拼步数,她差点失去双脚》,到近年来一些稀奇古怪的“新体育运动”造成的伤害,都使我们更深层次地从体育运动文化层面认识“健康”。

  而这次《指南》某种意义上就针对这些问题,告知了普通大众要学习和尊重科学健康常识和规律,提醒了全民健康带来的文化现象中(如跑步、健步、户外等已成为都市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要更加 把身心和谐“适度”的文化放在心上,把科学、安全、责任落于体育健身。

  只有真正更加全面认识自己,才能体味“适度”的妙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知足者常乐,运动万千,只取几种,适我者常乐。物固有可以为小,不可以为大,可以为半,不可以为全者也, 那些好看好玩好热闹的体育运动方式和时尚,其实并不都与我关。

  关键还是那个问题:我为了什么而运动?

  至少搞清楚这个问题后,我们才去探讨什么样的运动强度最“适度”于我。体育体育,“体”+“育”,一直以来偏重“体”——身体的体力、体能、体质,而忽视了“育”——心灵的培育、养育、教育,而只有“育”真正增强了,我们才能更加清醒、智慧地认识自己。

  我们常爱说体育健身等凡事尽心尽力吧!但如何“适度”才叫尽心尽力?睿智的先贤早就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尽力正是“中庸”之道:“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这正是连结着最要命的“心率、呼吸与自身感受”,也连结着体育健身、健康中国大文化!

   相 关 阅 读

  引导全民科学健身

  国家体育总局公布《全民健身指南》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慈鑫

  来源:中青在线( 2017年08月11日)

  8月10日下午,国家体育总局在京公布了《全民健身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当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我国参与体育活动的老百姓越来越多,但体育活动在促进健康领域的诸多研究成果尚未充分应用于体育健身实践,多数居民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有很大的盲目性,体育健身活动在增强体质、防控疾病方面尚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亟待从国家层面发布权威性的全民健身指南,引导居民科学地从事体育健身活动。

  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组织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文化发展中心、武汉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各省市体育科学研究所等国内相关单位的全民健身领域专家,在以往十五年我国群众体育科学研究基础上,系统总结、归纳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和体育总局重点研究成果,基于中国居民运动健身实测数据,从国家层面研究并建立了首部体育健身活动指南。主要内容包括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前的安全性评估、运动能力测试与评价、个性化运动处方制定、一次体育健身活动方案、不同阶段体育健身活动方案等。《指南》是国家体育总局首次正式发布,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科学健身的“说明书”。

  对于全民健身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比如如何把握体育健身活动强度,《指南》给出了科学而又简单易行的办法。项目负责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田野介绍,日常体育锻炼如果运动强度过小,没有明显的健身效果;强度过大,不仅对健身无益,还可能造成运动伤害。特别是社会上偶发的运动猝死多数是由于运动强度过大所致。《指南》首先对体育健身活动强度进行界定,将体育健身活动强度分为小强度、中等强度和大强度。指南中对不同强度的运动特征、机能反应和健身效果进行了介绍,提出了监控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简易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心率、呼吸和自身感受。

  如运动中心率在100次以下为小强度运动,100-140次之间为中等强度运动,140以上大强度等。如根据呼吸状况,运动中可以正常谈话,为小强度;运动中只能说短句子为中等强度,运动中不能语言交流为大强度,这种简单的方式都有大量的实验数据做支撑,因此可以说是科学而又实用。

  该《指南》已先后应用于“科学健身,全民健康”全国运动健身指导活动、全国运动健身科普活动、各省市、学校、社区运动健身指导活动中,得到了相关领域专家和运动健身爱好者的好评。后续将出版配套的体育健身活动指导书、动漫、编制个性化运动健身App、开发新一代体育健身活动可穿戴设备,使体育健身活动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责任编辑:高晨】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