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热血军魂 锻造钢铁长城

2017-08-10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阎 岩

    作为建军90周年的献礼影片,《建军大业》为我们还原了恢弘壮阔的历史战争场面,展示了人民军队的辉煌历程,也给90年前的人民军队建设赋予了时代意义。

    《建军大业》与《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并称为“建国三部曲”。这三部影片完整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的辉煌历程。与其他两部不同的是,《建军大业》对历史的还原呈现出创新元素。它不是把历史照搬到银幕,也不是截取偏向于表达主题的历史题材来“神话”我们的军队,而是将“三河坝战役”惨烈的历史场景进行浓墨重彩的“特写”,甚至较之南昌起义更重,足见编创人员的良苦用心。

    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直面惨烈而不回避失败,是影片的成功之处。三河坝三天三夜的拼死守坝以及壮烈牺牲,是为了保护主力部队的战略转移。影片巧妙地借鉴了这一“军事战略”来表达“牺牲是为了最终的胜利”。“做勇士,不做烈士。”当朱德发出这般军令时,当画面定格在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时,荡气回肠的“军魂”瞬间耸立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从这个角度来看,三河坝战役的失败,是整个战争的成功之笔。

    战争是残酷的,牺牲是惨烈的。战争会有胜败,势必也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关键要看为谁付出这样的代价。为解放全中国而战,为人民而战的军队,当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为了广大民众的利益,一场战役的失败那不是最终失败,一场战争的最终胜利会是必然。这是这部影片留给当代的现实意义和主要特征,也给我们的历史观注入了新的必要的价值元素。

    时代造就英雄,英雄来自民间,英雄的智慧也来自广大民众。还原人物以“人”的气息,是历史的观点。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为新中国建立作出卓越贡献的老一辈革命家,跟普通人一样,有着普通人普遍的个性特点。他们只是因时代之需而集中运用了广大人民的智慧,共同实现了南昌起义的胜利。片中对人物的塑造,没有“成王败寇”的类型化这么简单,而是让每一位革命前辈从“神坛”走进民间,充满烟火气,给了观众更多更真实的感受。这种感受不只来自战争胜利的欢欣鼓舞,更来自于饱受世事纷乱之苦的切肤之痛。痛定思痛,是人们对战争的全面认识,对人民军队形象的客观定位。

    我们的军队之所以称为“人民军队”,就是因为它是由广大人民的力量而组成,又是广大人民的忠诚卫士。毛泽东、周恩来等深信工农武装才是军队的主力、生命力,这与蒋介石有着天壤之别。毛泽东关于“枪杆子”“笔杆子”的论述,以及“三湾改编”对人民战争的梳理总结,都无不证明着,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建立的人民军队,才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影片所塑造的“军魂”,也正在于此。

    我们的军队有着90年的光辉历程,我们坚信我们的军队具有强大的战斗力。“撼山易,撼解放军难。”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始终坚持人民军队靠人民、人民军队为人民,我们就一定能捍卫我们的和平。(作者:阎岩,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姜继葆】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