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基层,润物无声

2017-08-08来源: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张月茹

    你体验过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屋子一起吃,一起住,一起打地铺吗?你感受过好几个孩子围着你,对你倾注无条件的信任吗?你见证过一个村庄旧时期国营茶厂与新时代自动化烟厂交织存在的面貌吗?你看见过承载一个村庄历史、展示一代时代变迁的老人和老房子吗?这些,便是支教团的日常。今年暑期,为响应团中央“三下乡”的号召,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了一支安徽省志愿支教团队,深入安徽省郎溪县十字镇的偏远乡村开展志愿支教活动。深入农村基层,驻扎农村教育基地,本着服务乡民、知识大众的思想,在当地开展了以支教活动为主,包含党务经验座谈会、专业知识讲座、老村参观体验、支教文艺汇演等一系列亲民、惠民活动。

    忍受环境的磨砺,守护孩子的笑容

    此次支教地点位于安徽郎溪十字镇的水鸣社区及施吴村,地处山村,基础设施并不是十分齐全,停水停电的现象时有发生,居住便是一个必须克服的难关。因为乡村没有住宿地点支教,园长特意为支教团空出了园里仅有的两间空调教室,以方便支教团的日常生活起居,但支教团却依旧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居住、洗澡和卫生问题。

    支教团每人自带蚊帐及防潮气垫,自带床单被褥,十二个人挤在一间教室,使得组成的临时宿舍十分拥挤,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成员们还要自己打水,自己烧水,甚至自己修理打扫厕所。成员们纷纷戏称,“来了这里不但会修床垫,会修水管,甚至都会修马桶、修理电路了!”此外,乡村很多蚊虫,地潮床低,防护工作做得不好,成员们身上常常挂彩。

    走进孩子的内心,给他温暖的世界

    “老师,这个字怎么读啊?”“老师,我想画美人鱼。”“老师,这是我刚刚画的,好看吗?”支教的孩子们都十分的喜欢和依赖支教团的成员们,不仅经常的询问老师知识,还会拿着自己的作品找老师们寻求夸奖,活像一只讨要奖励的小猫,十分的天真可爱。

    支教团此行的最重要目的是支教,走进孩子内心的同时教导孩子走出乡村,将视野面向外面的世界。支教的课程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点缀游戏的趣味元素,并辅以各式各样的素质教育知识。支教的孩子们的群体层次也参差不齐,其中不乏村子里的留守儿童,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甚至没有感受过父母健全的家的感觉,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成长至今。支教团的成员们对于当地的留守儿童更加关心,并在接触到孩子时纷纷表示,“他们缺少的爱,我给他们补回来”,十分温暖。

    在课堂上,支教团却会对留守平等对待,奖惩一致,让留守儿童感受与其他孩子正常的生活,正常的学习。他们本就是一样的,区别对待反而会伤了他们的自尊。

    经过几天的观察,老师们已经对孩子们的喜好及知识掌握程度有了精准的了解,将年龄大致相同的孩子聚集到一个桌子,对其进行分类教学。其中,年龄稍微小一点的孩子,对画画涂鸦十分钟爱,女孩子会缠着老师们教她们画美人鱼、公主,男孩子则会缠着老师教他们画奥特曼、恐龙,有的甚至还会在看到老师画的画不好时直言“画的丑”,老师们愈挫愈勇,反而乐此不疲,画技突飞猛进。

    对于年纪大一点孩子,老师们就会认真的拿出自己的才能,将自己最好的一面教与孩子。写字好的老师教孩子写字,数学好的老师教孩子算数,全能的老师则辅导孩子写作业,各司其职,课堂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杨先知是村子里的一个留守儿童,听村里的老人们说,他的母亲是云南买过来的,刚生下他甚至他还没有看见母亲的脸,母亲便丢下他跑回了自己的家乡,他的父亲前几年也去世了,据说是车祸。目前他和自己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家里很穷。起初,刚了解到这个孩子的身世时,支教团曾开了个小会,叮嘱所有的成员对其不要太过苛责,尽量循循诱导,尽量让他感受到世界的温柔。可经过一段的相处,才发现所有的一切只不过是支教团的主观臆想,他虽在家庭里缺少一部分爱,却从不把自己的不幸当做自己的筹码,反而更加的坚强。他听话,努力,勤奋,却懂事到让人心疼。了解以后,支教团便不会再对他多加照拂,专注于课程中,带他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他的脸上,笑容渐渐地变得真实。

    支教的时间不长,收获的情谊却很多。适逢酷暑,温度常逼四十度,村子门的乡亲们会不时的给支教团送去西瓜喝水,也直言“有什么困难直接到我们家找我,我一定会尽最大的能力帮你们的”。村里人不会说什么华丽的言语,说出来的,便是真心实意。孩子们也对支教团投注了无条件的爱,只盼着支教团不会离开。可有聚就有离,离别的那天,支教团的成员们都对此闭口不提,孩子们却似乎与支教团有心灵感应,抱着老师不撒手。村子给的情谊,该拿什么来还你。

    探索村庄的故事,感受时代的变迁

    支教团的成员们会不定时得去探访一下村子,感受城市不曾有的景色,感受古村给人的震撼。

    支教团去老屋探访“瞎子”王焕生。他的老屋看着有几十年的历史,家里只他一人,一口锅、一个床、一台老式收音机似乎就是他全部的家当。支教团推开门时,王焕生就静静地坐在那儿,抽着旱烟,唯有一台收音机作伴。简单交谈,却已获益匪浅。王焕生的经历已然无从知晓,但见过他这人,便是得到一段最宝贵的财富。他的面庞,刻有岁月留下的痕迹;他的老屋,承载着村庄变迁的历史。孩子是民族的希望,更是一个村庄的希望。一个村子,若要改变、要发展,首先便要抓好村子里的孩子。“在村庄的重塑过程中,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村委的面前,对于出现的‘物理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成立协会引进烟草种植等解决;对于‘软件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引进农村清洁工程以及文化建设的项目等解决;但是最难办是村民的‘基因问题’,如何让普通人放弃自私狭隘,懂得感恩、学会关爱和宽容非常非常的困难,这时,南京农业大学开始了第一次支教活动,一干就是三年。三年来,我们逐渐感受到‘基因重塑’的方法找到了,就是从孩子开始。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许多个家庭就影响整个村落,许多年下来,村子的风格就变了,百姓的气质也就变了”,村里的书记前往看望支教团时如是说。据悉,今年已经是南农公管院与十字镇的第三次合作了,双方在支教上已经达成一定的默契,并期待长远的合作。

    探眼前村庄,沧海桑田、日新月异;愿此次支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此次支教走访,支教团的成员真正的做到了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感受时代的变迁、体会支教对村庄潜移默化的改变,在学习中成长、在感悟中升华。

【责任编辑:张曼玉】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