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冰在兰大

2017-08-08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马富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马富春

    7月24日,96岁的老人刘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刘冰一生经历丰富,而人们更多将他和西部高校兰州大学联系在一起。

    1978年“文革”结束,57岁的刘冰离开工作了22年的清华大学,赴兰州大学任校党委书记兼校长。刘冰在兰大工作5年,后调任甘肃省,直到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退休。

    “他其实有很多选择,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兰大。”这些年,兰州大学博物馆馆长、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克非游走四方,搜集刘冰和兰大的往事。他说,刘冰本可以选择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任职,后因时任甘肃省委书记宋平力邀,最后选择了兰大。

    2015年,兰州大学启动刘冰在兰大期间历史资料的整理工作,张克非承担了这份“沉甸甸的事业”。“刘冰校长十分不易,他到兰大时全校才留下20多名教授。”张克非打算要出一本《刘冰校长在兰大》的书,详细记录刘冰在兰大的5年。

    “共产党员就是解决困难的”

    刘冰青年时代投身抗日救亡,解放后从事青年工作,先后在团河南省委、团中央任职;1956年,担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文革”期间被打倒后又复职。1978年12月中旬,刚刚平反的刘冰离开清华园,远赴甘肃,担任兰州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

    在前往兰州的火车上,秘书提醒刘冰,甘肃环境艰苦,兰州大学困难很多,要有心理准备。对此,刘冰很坦然,“我们共产党人就是为了克服困难而来,有了困难不怕,就是要去解决它”。

    赴任兰大前,刘冰还专程拜访了在国家科委任职的蒋南翔。蒋南翔是著名教育家,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在清华期间,蒋南翔任校长,刘冰深受其教育思想影响。刘冰请教蒋南翔去兰州大学该注意什么,蒋南翔告诉他,“切实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彼时,“文革”刚结束,兰大百废待兴。刘冰到任后,不禁为眼前的景象所震惊。“到处堆放着垃圾,一片破败不堪的样子。”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表示,深入调研后发现,兰大当时的建筑大都建于50年代,已十分老旧,有些教师有房住,有些教师学校里没有住房,由于学校没有澡堂,洗澡都得去校外的澡堂。

    面对现实,刘冰并没有气馁,而是从解决吃喝拉撒着手,一件一件开始整治。

    为解决师生吃饭问题,他亲自买来两种饭票,在学生食堂与教师食堂试吃后现身说法,敦促后勤部门改善食堂饭菜质量,优化学生就餐环境。对于师生反映突出的洗澡困难,他深入了解后,二话不说带着后勤干部尽快翻修、改建公共浴室,不到一个月,师生就用上了焕然一新的大澡堂。

    平日里,刘冰没有架子,喜欢与学生一道用餐,也经常前往学生宿舍倾听意见。有人反映图书阅览室、自习室灯光暗、座位少、开放时间短,刘冰第一时间召集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要求尽快改善学生读书、自习条件。

    刘冰还经常深入基层单位,和一线教师职工谈心,听取意见建议。当得知部分老师由于受后勤保障、工资待遇等制约,深受“教学科研”“养活家人”“家务负担”三方面的困扰时,刘冰千方百计寻求教育部和甘肃省支持,改善教师生活条件。

    兰大校史记载,1979年,兰大7栋新教师宿舍楼同时开工兴建,创造了建设教师宿舍楼数最多、面积最大的新记录。同时,刘冰还亲力亲为,抓紧督办幼儿园、修缮校医院、关注教职工子女就业。

    刘冰到任时,兰大校园一片荒芜,缺乏绿意。在兰大5年,他将校园绿化工作放在了重要地位。“在他看来,优美的校园环境是育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曾长期负责兰大校园绿化,今年78岁的刘易见证了刘冰的绿色情结和躬身实践。

    “每年3月12日之前,校长都要专门抽出时间,对全校的校园绿化工作进行研究部署。”由于刘冰亲自抓绿化,刘易和他接触频繁,也时刻感受着刘冰工作作风的雷厉风行。

    1981年夏,刘易听闻兰州市园林局驯化了一批雪松,想着在校门前载几棵作为“七一献礼”。当他拿着学校的介绍信前往园林局申请“支援”时,却“碰了一鼻子灰”,园林局一棵树都不愿给兰大。刘冰得知情况后,亲自赶赴园林局协调。

    “校长要五棵雪松,园林局只批了三棵树。”刘易回忆说,刘冰出面后,兰大校园才有了3棵雪松。刘冰甚至亲自审定了这3棵树的栽植形状和位置。“按照校长意见,三棵雪松载成一个小弧型,意为迎来送往兰大师生,也欢迎着远方的来宾。”刘易说。

    毓秀湖是兰大校园的人工湖,它的开挖同样是刘冰决策。“在老校长看来,有了水,就有了灵气。”刘易说,由于当时经费紧张,刘冰动员兰大师生自力更生挖掘人工湖,“学生每人每天有定量,以劳动生产课的形式加以考核”。

    在刘冰主持兰大期间,兰州军区政委肖华、甘肃省委书记宋平曾亲自带领解放军指战员和省委机关干部,前往兰大校园打扫卫生、清洁校园。这极大地鼓励了全校师生整治校园环境的干劲。

    然而,正当刘冰将满腔热血奉献兰大,1979年夏天,关于他人身安全受威胁的消息却在校园传播。

    1979年5月,为迎接新一届学生,鉴于校舍十分紧张,刘冰做出决定,学校党政职能部门搬离原来的办公楼,前往一个破旧的校办工厂大院办公,办公楼作为79级新生教学住宿用房。刘冰率先垂范,第一个搬进了平房办公。

    一天晚上10点多,办公大院一团漆黑,只有刘冰和秘书在办公室加班修改将要下发的文件。突然,两块砖头砸向刘冰办公室窗户,打破了深夜的寂静,玻璃碎了一地。一时,气氛十分紧张,秘书随手拿起衣架冲向门外,可院子里寂静无声,没有任何动静。

    刘冰并没有被眼前的一幕吓着,他沉着应对,给相关部门打电话告知此事,要求尽快调查,了解真实情况后再做处理。

    很快,兰大校长办公室被袭的消息不胫而走,也引起了甘肃省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省上准备给刘冰配枪,以防遭遇不测。而刘冰则更关注事情本事。

    经过调查发现,原来肇事者是兰大家属子弟,前一天傍晚踢球将足球踢到了办公大院隔壁的生物园,爬墙找球时被基建民工打了一顿,第二天晚上决定伺机报复民工。

    “没想到校长会在如此简陋的平房办公,家属子弟以为是民工的住所。”张克非说,知道了砖头砸玻璃的原委后,刘冰没有深入追究责任,依然坚守在平房办公。

    1980年代的兰大校园,刘冰在理发室礼让新生,教导大家讲秩序;自掏腰包支持学生社会实践,却时刻牵挂下乡学生的安危;宽容校园民主,又经常面对学生,引导理智表达诉求……三十年光阴已逝,关于刘冰的往事历历在目,深深镌刻在一代兰大人的记忆中。

    “兰大的角角落落、一枝一叶,都倾注着老校长的心血。”刘易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兰大,刘冰就是那个栽树的人”。

    解放思想,按教育规律大胆办学

    主持兰大工作的5年里,刘冰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兰大硬件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作为一校之长,他面临的最大困难却是师资奇缺。

    经过十年浩劫,当时的兰大已然“元气大伤”。张克非介绍说,当时兰大全校只剩20多位教授,一些“文革”期间入校的工农兵大学生因为基础薄弱,并不能胜任教学,更无力开展科研。

    面对“无米下锅”的境地,刘冰并没有怨天尤人。他审时度势,果断提出将学校工作重心转向教学科研的发展目标,从“依靠什么人”、“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三方面入手,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探索适合兰大的办学之路。

    为解决师资问题,刘冰立足兰大事迹,大胆探索。他一方面大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给“文革”期间受冲击老教授摘帽子,大力支持他们上讲台;同时,又将专业能力强的老师破格晋升职称,一批老讲师升为教授。一时,兰大人心大顺,干劲满满。

    后来担任兰州大学校长的胡之德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46岁仍是化学系讲师兼科研秘书,正是刘冰突破条条框框,为一批资深讲师争取职称晋升机会,胡之德在1980年代初期,实现了从讲师到副教授、教授的跨越,后来成长为兰大化学系的代表性人物。

    刘冰还特别关心青年教师成长,专门为青年教师设置深造计划,选派一批青年教师前往各大高校继续深造,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出国交流学习。立足兰大的实际,刘冰创立“五定”培养法,通过“定目标”、“定任务”、“定专业方向”、“定导师”、“定工作任务”,加速培养在任青年教师,使其尽快成长为一线教学的生力军。

    为了解决外语师资问题,刘冰大胆探索,将在“文革”期间下放到甘肃武威的谢为楫(冰心的三弟)聘为代课教师,谢为楫有英国留学经历,英文水平很高,他一边给兰大学生上课,同时还在课余给青年教师讲授英语。

    1979年夏,刘冰首创高校民主推荐制,历时3月,从教研室开始层层建立健全领导班子。一段时间后,各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组建起了老中青结合的领导班子,充分调动了各个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兰大期间,刘冰还提出“双肩挑”的后备人才培养理念,既鼓励优秀教师既注重教学科研,同时注重社会工作和领导能力的培养。胡之德是就是这一理念的受益者。

    胡之德至今还记得,刘冰刚一到校,就前往各教学单位,了解实际情况,鼓励大家克服眼前困难。“化学实验室器材短缺,只有一些瓶瓶罐罐,他以西南联大为例,鼓励大家克服困难,做出像样的成果。”胡之德说。

    一边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一边从事管理工作,在刘冰育人思想的引领和实践下,1980年代初期,胡之德从一名讲师、科研助理,逐渐成长为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副校长,直到1985年担任兰州大学校长。

    胡之德同样是刘冰教育理念的继承者,在任兰大校长期间,他先后破格提拔了91位35岁以下的副教授、教授,这些人现在大部分已成为兰大各学科带头人,是兰大发展的中坚力量。

    虽然地处西北内陆,但地理条件并没有制约刘冰的视野,在兰大期间,刘冰还格外关注国外著名大学的办学经验和方法。1980年,他邀请美国学者艾林根、潘毓刚等人来兰讲学;同年9月,他带团考察团远赴西德考察学习。

    刘冰鼓励老师出国进修,也大力支持兰大学子留学深造。1979年,得知李政道教授创议的“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即将招生后,刘冰立刻召开理科院系大会,要求各学科早做准备,争取选送一批优秀学子赴美留学。

    胡之德是当时化学系副系主任,他还清楚地记得,在刘冰安排选派学生参加赴美留学考试的会议上,有不少教师犯嘀咕,认为兰大学生生源质量不好,学校教学实力有限,并不具备竞争力。“我们不要妄自菲薄,清华、北大花一分力气,我们花三分力气行不行?”刘冰当即表示。

    从1979年起,在刘冰的直接推动下,兰州大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提高了本科教育的要求,对于预选出有潜力的学子,全部采用美国重点大学教材授课,以备考全国赴美留学选拔。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80年代初举行的全国选拔公派留美学生考试中,兰大每年都有学生入选,人数仅次于北大、复旦等知名高校,其中,兰大学生参加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全国选拔考试,连续多年成绩荣获第一,一时在全国高校享有盛誉。

    在兰大期间,如何推动学科发展,符合时代进步要求,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是刘冰的另一个重要思考。

    刘冰意识到,作为重点综合性大学,兰大长期以基础研究见长,这不能满足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展的新要求,他投入很大精力谋划加强兰大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建设。在刘冰的大力支持下,1980年代初,兰大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法学、管理、新闻与传播等学科相继建成并得以快速发展。

    “没有多少浅近的功利考虑,没有多少有意的提倡和督促,整个学校就突然焕发出朝气和活力,老师和学生都似乎按捺不住,青春与才华喷涌而出。”现任甘肃省庆阳市委副书记周普生是兰大80级物理系毕业生,在他的文章中,这样描述刘冰营造的兰大校园氛围。

 

 

 

【责任编辑:李伊涵】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