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难道真以为“北大是全国人民的北大”

2017-08-08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曹林

    每到暑期,北大清华门口排着长队等入校参观的人群都会成为新闻,比如这两天就有媒体报道称,清华门口,早上4点就有人排队,到6点时排队人数已达上午可参观人数的极限。暑期进北大不限人数,但限时间,并且要登记。每有这样新闻出现的时候,舆论就会有这样的批评声:北大是全国人民的北大,清华是全国人民的清华,为什么要限制外人,凭什么限制?

    为什么不能限呢?大学又不是旅游景点,不是菜市场,不是广场大街,是学生学习教师科研的地方,以教学为中心,一切服务于师生,当然可以有自己的管理安排。记得几年前武大樱花盛开的时候,涌入武大的游客把整个校园弄得乌烟瘴气,处处是垃圾,食堂里也挤满外人,严重干扰到师生教学。媒体当时记录下这一耐人寻味的场景:喧嚣混乱的校园中,一个游客一边在拍照一边吐槽,这特么哪是学习的地方。――就是这些游客把校园弄得乱七八糟,最后还留一句“这特么哪是学习的地方”,还能说什么呢。

    我一直挺疑惑,难道有人会真以为“北大是全国人民的北大”“清华是全国人民的清华”?然后觉得自己作为“全国人民一份子”可以理直气壮地“占领”北大清华校园。一直以来,每当这些名校出台某个改革或管理措施,比如“限外”之类,就有人以主人心态拿这种话来宣示主权,北大是全国人民的北大,我凭什么不能进?

    实际上,“北大是全国人民的北大”并不是共识或者常识,只是占据多数优势的舆论在精神上的某种一厢情愿,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舆论想象,这种一厢情愿很蛮不讲理。北大就是北大,首先是北大师生的北大,不是别人的北大,所有资源首先要服务于北大师生。外人可以分享名校的教育资源,可以感受大学的风貌,但必须是首先满足学校师生的前提下,不影响校园秩序,不破坏校园清净,不对教学带来干扰。那些排队的多是父母带着孩子,可有哪个父母希望自己孩子在那种连一张安静课桌都放不下的嘈杂校园中读书呢?

    北大是全国人民的北大,这种判断源于这样一种认知:北大这样的公立大学用的是政府投资,而政府投资来自全民纳税,所以属于全国人民。――作为“投资人”的一部分,难道连进去参观一下的权利都没有吗?是逻辑大错特错。确实,北大清华用的是政府投资,可“公共投资”在逻辑上推出的结论只是:大学经费的使用应该接受公众监督,每一分钱都应置于阳光之下受到苛刻的审视――而不是:我可以随便进出大学,随便干预大学管理,随便享用他的教学资源。

    公立大学的公共性体现在:大学向社会输送人才,大学成为每个人向上流行的通道,大学为每个人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大学通过科研和创新改变人们的生活,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的知识高地向社会输送知识和价值观――这是作为公立大学之“公”的核心内涵。作为“投资人”,公众是从这些“不朽的大学价值”中获得精神和价值回报,而不是“我可以随便进出参观校园”这种可以变现的物质占有和经济学算计。

    如果非要说“北大是全国人民的北大”,它表达的也应该是这种公共性,而不是物质和管理上对外无条件的开放,不是大锅饭那种闹哄哄、没有产权界限的占有。――这里面,“全国人民”只是一个集合和抽象概念,不能偷换为“个体概念”变成“每个人都有权占有大学的一份子”。毕竟,这是一所大学,大学应该有自主和自治空间,虽然产权上是公立国有,但管理上应该尊重大学自主。投资教育和大学是每个国家的义务,作为投资者的纳税人自然会从大学中获益。作为投资人,面对大学时应该是谦卑的,权力只应限于“监督经费使用”,而不是事无巨细地介入大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以“大学是全国人民的大学”的投资者自负去干扰大学。

    谈到大学的限外,很多人都会谈到国外大学校园的开放,让中国大学多多学习那些世界一流大学的开放精神。不错,国外很多大学都是开放的,但也有名校是限外的,我去过德国和法国一些名校访问,外人也不能随便进入。无论开放或限外,一个基本精神是,舆论和公众都尊重大学自治,认为决定权属于大学。只让学国外大学校园的开放,却不学对大学自治的尊重,这种思维太片面了。

【责任编辑:赵建琳】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