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走进湖南怀化:感受芷江特色,传承侗族文化

2017-08-07来源:复旦大学 作者:司颖

    芷江,地名取自于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是地处湘黔交界处的侗族自治县。今年夏天,复旦TECC联合来自上交、英国杜伦大学、美国史密斯大学的13位志愿者来到这个明山脚下、舞水河畔的美丽县城,与当地三里坪小学的32名学生进行了意在培养少数民族传承人的芽盼夏令营。

    本次夏令营采用集体活动、分组授课、积分制的特色形式,营员们全体参与侗族大歌、侗族饮食制作、侗医药学习、芷江和平文化定向活动、侗文化专题作文比赛等集体活动,分为三组了解侗族建筑、侗族服饰、侗族神话主题并进行纸模制作、图案设计、情景剧排练等活动,全程按组别积分、排名以提高营员们的参与积极性。

    侗族大歌:古今结合,中西贯通

    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结合三里坪小学学生的歌唱水平和老师的建议,夏令营队员们决定将侗族大歌与现代合唱艺术结合,培养营员们基础的合唱专业知识,由复旦校合唱团成员杨天歌负责。

    天歌老师介绍了自己的授课经验:“在实际备课过程中,实施的难度远比我想象中要大。面对一群毫无合唱基础的好动的小学生,如何让乏味的基本训练和生动的课堂氛围结合起来成了一大难题。为此,我请教了校合唱团的老师和艺术特长生同学,并到家乡的少年宫实地考察了青少年合唱团的课堂,摸索出一些教学手段方法,构思了许多音乐相关的游戏与活动,精心挑选并下载了合唱类和音乐类的视频,更在五天的教学中不断修改自己的教案。”

    天歌老师也讲述了授课成果和实践中的不足:“就课堂效果总体而言,我认为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学唱一首合唱《太阳出来了》,并能够加上动作做汇报演出;小朋友们能够从课堂中学到关于各少数民族音乐、尤其是侗族大歌的知识,了解现代音乐流派与合唱艺术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小朋友能够欣赏当代优秀的音乐作品(如音乐之声、放牛班的春天、彩虹合唱团的作品),培养起对音乐的爱好,在熏陶之中获得了审美的提升。在课后,许多小朋友会追问课上播放的作品的名字,围在钢琴边学弹简单的曲目,话语中也增添了对侗族大歌的认同感和自信,这是我感到非常高兴的一点。

    当然,课堂也不是十全十美的。玩游戏时的活跃偶尔也会导致纪律的失控,基础的训练对于小朋友来说确属枯燥,由于校方要求最后有一个完整节目的呈现,对于太阳出来了这首歌的反复排练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意义的。个人认为,如果志愿者能够被给予更大的自由,在课堂上自由的带领孩子们享受音乐,这样的课堂会更加有意义。”

    最终,营员们从课堂中学到关于各少数民族音乐、尤其是侗族大歌的知识,了解现代音乐流派与合唱艺术的特点,能够欣赏当代优秀的音乐作品(如音乐之声、放牛班的春天、彩虹合唱团的作品),培养起对音乐的爱好,在熏陶之中获得了审美的提升。

    侗族服饰:花鸟鱼虫,任君设计

    侗族传统服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也是研究侗族服饰文化的“活化石“。侗族服饰及装饰艺术体现了侗族人的审美文化和技艺,展示了侗族服饰艺术的历史变迁,也是侗族文化传播的风俗习惯和表现形式。

    侗族服饰简洁修身,常以羽毛、银饰修饰,刺绣花纹繁多。由吕文娇、李桐栖、何优芬、徐紫悦负责的侗族服饰主题小组先具体介绍了侗族服饰的特点,之后让小营员们自行画出图案花纹、并剪下贴在传统服饰上,小营员们穿上自行设计的衣服后自信地走秀。

    志愿者徐紫悦这样表述了:我是第一次参加芽盼的活动,也是第一次慢慢学会去教小朋友,和小朋友一起相处这么长时间。在这次活动中我负责的是F组的六个女孩,并负责服饰组和神话组的课程。

    就课程效果而言,一开始带服饰组的我十分忐忑,因为我自身对服饰没有兴趣,更不会画画,生怕教不好小朋友。刚开始教小朋友画服饰上的花样时总是畏畏缩缩的,不敢真的去“教”。但每当我尝试着努力在小朋友的画纸上画服饰时,小朋友总会说我画得好,给了我信心。不过我仍觉得自己画花样的水平太差,于是我开始尝试着画自己擅长的。当我在教罗佳莹小朋友画画时,我尝试教她画篆写的“佳”,一笔一划地照着手机里的字画。画好后,罗佳莹高兴地在自己的衣服上比划:“老师,你觉得我贴在哪里比较好?”,让我第一次有些许成就感。总体说来,小朋友们虽然无法按照课上的花样画,因为难度比较大,但小朋友自己设计的图案却各有特色,装饰起来的效果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我想,小朋友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设计,我们更多的角色或许只是去指导他们,给他们建议。

    在神话组,我负责了他们的剧本创作,小朋友们对排练情景剧有较高的热情,但由于时间比较紧张,很多细节没有处理好,但在这么紧张的时间里,排练出来的效果也相当好。

    侗族建筑:侗族三宝,全在我手

    鼓楼、凉亭、风雨桥,作为典型的侗族特色建筑,被称为“侗族三宝”。由常宇晗、蔡奕娴、王舒歌、潘佳钰负责的侗族建筑主题小组向学生们介绍并实地考察了侗族传统建筑,弄清楚了常用的建筑结构、图案和材料,利用卡纸、彩笔、剪刀、胶水进行纸模制作。

    侗族神话:创世灭世,仡揽人王

    仡揽人是古代侗族人民的自称,由曹智诚、徐紫悦、杨天歌、邝达负责的侗族神话主题小组以侗族长篇史诗《侗族远祖歌》为脚本,挑选其中比较有意义的四到五个故事讲述,带领他们一起欣赏侗族史诗的奥妙和壮美,展现侗族人对创世、灭世到重生的神话叙事,之后从中和小朋友商量,选一个故事,排成一个15-20分钟的戏剧,由小朋友出演。而在情景剧排练的过程中小营员们表现的勇敢自信、清晰表达令志愿者和老师们印象深刻。

    定向活动:体力智力之战,传承和平文化

    在夏令营的第三天上午,趁着阳光明媚、天气清爽,志愿者们带领小营员们来到了和平之城芷江的景点——和平园和日军受降旧址,进行融合了体力运动和知识问答的定向活动。

    乘包车到达和平园后,在长达百米的长廊中,志愿者设置了三道关卡:第一关是传话游戏,只有传得最快最准确的小组可以率先进入长廊;第二关是你画我猜,猜的最多的小组获得最多积分;第三关是知识问答,涉及抗日战争的知识,在无形中传达历史知识和和平文化。

    和平园旁边是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和日军受降纪念馆,小营员进入纪念馆之后,志愿者拿出早已拍摄好的馆内展品的照片,要求小营员按组寻找真正的展品并全组与展品合影,小营员们纷纷在馆内寻找、奔跑。

    除却上述活动,夏令营还进行了侗族饮食制作、侗医药讲解、专题写作、坦诚胸怀的座谈会等等有趣丰富的活动,短短八天内志愿者和小营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相信彼此都难以忘怀。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责任编辑:张曼玉】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