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希望我和他们生活在同一城市

2017-08-04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沈杰群

  电影《七月与安生》里,从小到大遵循长辈安排的林七月,决定抛弃一成不变的银行工作和小城,去远方自由闯荡。林七月一边收拾东西,一边抱歉地对母亲说,没有过她希望的生活。母亲说:“过得折腾一点,不一定不幸福,就是太辛苦了。但其实,女孩子不管走哪条路,都是辛苦的。”

  林七月母亲的这句感想,放在中国式教育传统,已然显得超脱。我们习惯相信,被长辈经验证明过的生活,就算未必精彩,但必能平顺,能省去几多弯弯绕绕,很少会摔得鼻青脸肿。可是,按照父母的期待过完的一生,你何尝能保证不辛苦?

  有此超脱观念的父母,我身边的的确确存在。父母拒绝甚至恐惧,女儿会重复他们的成长轨迹。

  曾见过一位女性朋友的父母,夫妻双方均出生于同一座城市,一样念了省城的重点大学,又都回到家乡就业,从事同一行业。在那座城市,这对父母收入水平良好,职业也算体面,按照世俗标准看,他们拥有的成长轨迹值得羡慕,平平安安,富足快乐。

  但多年来,父母有份迥异于其他家庭的执念:拒绝女儿沿袭自己的人生路途,哪怕一步都不行。

  朋友一家三口住在父母单位家属区大院,邻里之间的家庭背景区别不大,放眼望去,每扇门后,几乎都是相同的家庭底色。朋友年幼的时候,就听邻居发小吹嘘,家长们所做的是一份“顶厉害”的工作,所以长大后一定要“接班”,像家长那样优秀。

  可一到家里,父母却屡屡反向教育女儿,做这一行没意思,求学就难,工作更不易,得熬上好些年,又累又没出息。

  我朋友懵懵懂懂,听进心里。她能看出,父母对工作倾注了全部心血,是真爱吧。但父母“做一行厌一行”态度如是,女儿便就此熄灭“子承父业”的灯,不再对父母职业抱有过多好奇和关注。

  上高中要考虑大学志愿的事,她班级里的同学大多向往省城,一座现代又美丽的城市。城市不大,倒是足够精致。她心门一动,父母不也在省城度过大学时代的吗?

  “N城没什么好的,我们待那么久都看腻了,城市缺陷很多,街道拥挤,不干净,求职机会又很少,省内关系户多。你还是不要去了。再说,读大学了就应该走到省外去闯闯。”省城这一选项,被父母斩钉截铁地否定掉。

  再往后,便是更多转折点的否定,我朋友愈发偏离了父母往昔的航路:父母选理科,她读文科;父母定居省内,她毕业待在省外;父母工作朝九晚五,她节奏接近于自由职业……很多大学同学、死党对我朋友家庭“羡慕嫉妒恨”,毕竟,不得不遵守父母“求同”意志的案例是占据大多数的。

  比如她一个大学同学填高考志愿,想到动车车程仅一个小时的江南城市读大学,且承诺回家就业,父母都没答应,理由是——“就算距离不成问题,但毕业求职时,你的异地学历比不上本地大学的天然优势”。同时,父母还真诚希望,她能填报自己当年的高校。

  又比如她的闺蜜,能力过人,尤其擅长大型活动策划,老师都赞许她若留在一线大城市,必定前途无量。然而身居三线城市的闺蜜母亲,非常恐惧女儿漂泊北上广,从闺蜜大一开始,就天天唠叨“回老家当中学教师”“与父母同城生活”方为正道。

  甚至某一年,当闺蜜正在出国游学时,她母亲看中一套老家的房子,竟然连打十几个跨国电话,让她立即收拾行李飞回国内,速签购房合同。虽然甚感荒诞,闺蜜还是照办了。“母亲这么做,只不过是为了求一个心安罢了,确认我会听她的话,乖乖回家工作。”

  目睹了周围同学、闺蜜的种种经历,我的朋友不由得开始重新审视父母。如果许多“中国式家长”是站在一个竭力“求同”的极端,那她的父母就身处另一个极度“求异”的极端。朋友这些年的成长,虽说基本上“follow heart”,但细细回想,这条路不也是父母另类强力作用的产物吗?

  这类父母,本着开明的初衷,力求子女精神底色的“独特”,追求下一代异于自我的发展进程。以相似成长模式为圆心的视野范围,被父母早早“屏蔽”掉了。父母选择让子女看到的世界,是经过了有心的过滤和删减,挖去的是自己的倒影……剩下来的,则是“n-1”的人生选项,任你自由挑选好了。

  那么,这究竟是不是真正的自由?子女获得的是不是最好的人生?

  在家庭教育问题上,无论父母是求同还是求异,两种极端点各有心理支撑的立场和缘由。子女选择未知的路,之所以令那么多父母忧惧,是因为人心本能对自我保护机制、对安全退路有着深度依赖。子女的境况一旦超出经验所及,父母即陷入不确定性的焦虑之中。他们自信于已知经验的稳固性,对未知毫无招架之力。

  然而,也有父母截然相反。他们对子女教育所产生的辛苦和恐惧,来自对“相同”这件事的激烈排斥。这类父母缺乏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心理上通常会高度聚焦个人经验中的负面信息、消极影响。他们坚信,如果子女选择走熟悉的旧路,必然少不了吃苦头。子女会为了服从相似的规划而时刻矫正,时刻剪裁自己的心性,去勉强适应“正确”的形状,似曾相识的困境会再次上演。这是父母害怕见到的。

  后者的心态,害怕子女重复自己的成长轨迹,于当下可谓难能可贵。但是,这种心态的出发点,最好是源于父母由衷的“自由理想”,希望子女随心所欲规划人生蓝图,而不应来自父母自己的成长“阴影”。

  正如我朋友所经历的那样,她时常感叹,假如早在少年时代,父母从未历数职业状态、求学城市的诸多弊端,也许她会自然而然爱上长辈的工作环境,会在省城发现日常之美,甚至可能享受与父母同城相伴的乐趣。

  人总是积极设想从未拥抱过的另一种可能。生活没有绝对好坏之分,自由才是人恒久喜悦的关键动力。就算是错误,理应由自己甘心排除掉,经他人代笔过的人生答卷,终究缺了一点无怨无悔的幸福。《七月与安生》中林七月母亲那句“女孩子不管走哪条路,都是辛苦的”,只说对了一半。辛不辛苦,都让女儿自己选,独立承担对错与起落。

【责任编辑:黄易清】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青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H5频道
图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