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远离脸上写满10万+欲望的嗜血者

2017-08-01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曹 林

    上次推了《说说你最反感的新媒体标题,我帅我先说》一文,吐槽了那些照搬套路令人生厌的标题,引发吐司们的共鸣,震惊体、刚刚体、定了体、看哭体、心动脸红体、毒舌体、鸡汤体、鸡血体、性奋体,等等,成为最不受待见的几种标题。看来大家也实在忍够了,拒绝被这些弱智标题党拉低智商:不点击,不点击,就不点击。不过也有人不服气,怼我说:批了这种批那种,看着都累,敢不敢把你取的觉得好的哪几类也写出来,想看看大家怎么批的,敢吗?

    对于标题,我是这样认为的,没有独立于好内容的好标题――标题不能脱离内容,有好内容,再有好标题,才是真的好。没有好的内容,标题说到天上去,都很low。我反感的新媒体标题,其实不是用词多夸张、低俗或妖艳,而是严重地文不对题,狰狞、亢奋、扭曲、嗜血,脸上写满10万+欲望。

    真的,实在不喜欢跟有些走火入魔的新媒体小编交流,实在受不了他们那种脸上写满10万+欲望的样子:满脑子都是阅读量,开口闭口都是套路,套路化的故弄玄虚,套路化的卖萌装嫩,那模样仿佛蓝翔一个流水线上出来的,不好好说话,那股谄媚劲儿中充满对读者的低三下四和刻意迎合。

    多少亮点才能成就一个好标题?很多人99%的内容生产精力都花在标题上了,标题不能脱离内容。前段时间冰点特稿《特区》就是一个好标题,首先是文章写得好,在这个快得让人窒息的时代,有这样一群年轻的数学教授,在周遭一片浮躁中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在那个精心构建的小环境中不受外界干扰。很多细节特别触动人心,让人深思。在这个标题越做越长的传播语境中,“特区”两字好像一股清流。冰点很多著名的特稿都是两个字,比如《回家》,还有《拐点》,两个字的标题,上万字的特稿文章,就是这么自信。

    《特区》的网络阅读量并不算太高,但业内业外评价都比较高,有时候真不要太把阅读量当回事。这文章如果换个标题,可能阅读量很快就能爆款,但冰点做不出来,就像去年那篇《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就是这么平淡,后来很多新媒体转载时换成了《她是中科院最美的玫瑰,是中关村的明灯;她一生都是时间的敌人》,这种每个字眼都奔着10万+去的亢奋标题,冰点团队做不出来。以内容生产者为中心,就两个字,多一个字都不给你。

    后来我在朋友圈转发这篇文章时这样评论:冰点文章标题常带着一点性冷淡风格,朴实,淡然,精致。在标题张牙舞爪用力过猛、写满痛点泪点争议点、充斥性暴力金钱的新媒体时代,这种标题体现了一种内容自信,内容为王,爱看不看,不惯你的臭毛病。

    什么是好报道,什么是好标题,什么是好评论,还是要有自己的专业判断。有多少10万+一周后还有人记得,有多少刷屏的所谓爆款一个月后还有人提起,但优秀的报道和评论有这样的魅力,不要把自己弄得那么肤浅。提起评论你会想起《国旗为谁而降》,提起特稿你会想起《永不抵达的列车》《无声的世界杯》,而那些10万+往往都如过眼烟云,在朋友圈各领风骚没两天。

    我是想说,不要陷入套路之中走向歧路。新华社公号那条“刚刚体”创造了公号传播的奇迹,之所以成为现象,其实跟“刚刚”那两个字关系不大,关键是有内容――其一,这是新华社抢发的独家新闻,新闻很硬;其二,小编俏皮睿智的评论回复点燃了粉丝的围观热情,编辑强大的气场压倒了网友跟帖的气场,作为国社编辑不端不庄,而让大家跟着一起玩儿,于是产生了传播的化学反应。没有独家新闻,不是刚刚发生的事,新闻也不重大,更没有新华社小编那样的才华、耐心、睿智和强大的气场,学一个“刚刚”套路,纯粹是东施效颦。

    一直对发型不满意的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不肯承认是脸的问题。脸与发型,正如内容之于标题,很多时候都不是标题不行,而是内容太烂。被标题折磨的人,没意识到首先缺乏内容自信。有好的内容,标题怎么任性,别人都不会反感。内容空洞,标题越搔首弄姿,越让人排斥。“刚刚体”没什么不好,可真得是刚刚发生的大事,几小时前的事你也套“刚刚”,消费人们对即时的期待,这是透支自己的公信力。鸡血体也没什么不好啊,可真得是很厉害的事,平常的事也弄个“美国网友吓尿了”,那纯粹是自娱自乐。事情确实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设个悬念也挺好玩,可像这种:震惊,16岁花季少女,四年前竟然……打看一开,竟然12岁。为骗点击故设悬念,消费人的好奇心,只会受到唾弃。

    当失去内容生产力和创新力而陷入套路,新媒体就死了。新媒体的使命就在于用创新抗拒和颠覆套路,没有内容,透支脑洞,绞尽脑汁,投机取巧,寄望用标题空手套白狼,传播凌驾于内容之上,空有急功近利的10万+欲望,内容驾驭不了标题,套路撑不起内容,既把自己弄得很肤浅很疲惫,也没有前途。

【责任编辑:姜继葆】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