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史
——《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的社会发展》略谈

2017-08-01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海鹏

    【读书者说】

    一部“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史

    ——《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的社会发展》略谈

    作者:张海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提要: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百余年的留学史是“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史,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出国留学、回国服务,大批归国人员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画卷中写下了极为动人和精彩的篇章。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的社会发展》一书,是对我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发生、留学生群体的演变以及这一群体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所作贡献的一次系统梳理。

    1926年清华赴美留学生合照。资料图片

    周棉教授的《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的社会发展》作为201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著作之一,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这对我国近代史研究、近代教育史研究是一个好的消息。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国家地位降至“谷底”,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亡国灭种危机。但是,优秀的中华儿女并没有屈服,没有跪倒在列强的铁蹄下,而是发愤为雄,存亡继绝,立志振兴中华。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发生和留学生群体的演变,就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捍卫国家主权,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百余年的留学史就是“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史。

    容闳像

    从他们开始,中国留学生爱国主义的主流和本质得到彰显

    最先走出国门的是容闳和他倡导的留美幼童。作为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先驱,容闳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倡导、促成了中国官派留美运动,开中国近代留学运动之先河,更在于他有一颗不变的中国心,试图用当时先进的西方文化改造封建落后的中国。他带出去的学生虽然数量不多:四批幼童120人,但是大都学有所成,在清末民初的历史上,为国家的体制转型和社会的科技发展,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如唐绍仪,曾任民国首任国务总理,在邮传部、外务部任上,他就为国家利益同列强反复争衡;在辛亥革命后的南北议和中,作为北方代表而趋同于南方主张,力主清帝逊位,实行共和;出任总理以后,为坚持《临时约法》而不惜与老上司袁世凯翻脸直至挂冠而去。至于詹天佑修筑铁路的事迹,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今天需要强调的是,在留美幼童和随后的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生中,还有一批在马尾海战和甲午海战中为国捐躯的烈士。其中在马尾海战中牺牲的幼童是“扬武”号枪炮官六品军功杨兆楠和薛有福、“扬武”号枪炮官七品军功黄季良、“振威”舰二副六品军功邝咏钟;在甲午海战中牺牲的幼童是“扬威”舰大副陈金揆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镇远”舰管带林泰增。他们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海军军官,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站在反对外来侵略第一线的新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也就是从他们开始,中国留学生爱国主义的主流和本质得到彰显和发展,并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部分。

    《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的社会发展》 周棉等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惨败,朝野上下救亡之声响彻云霄。寻医求药,出国留学,成为救亡的重要途径。中国的留学运动进入了波澜壮阔的新阶段,清末留日大潮是一个明显标志。1905年底,留日学生人数约8600人,达到了近代中国留日学生人数的顶峰。从此,中国留日学生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迅速脱亚入欧,成为亚洲唯一的初步现代化的强国,介绍西方各种科学知识、理论学说的出版物比比皆是。在这里,留日学生接触了大量的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学说,学到了许多在国内封建专制的禁网下不可能学到的新知识,并通过创办的各种刊物向国内广泛传播。他们研究各式各样的思想、学说和治国方案,增强了国家兴亡的危机感和现代的民族、国家观,并形成了多种派别。

    概括地说,留日学生,尤其是早期的留日学生,无论是官费生、自费生,无论是革命派、改良派还是随大流者,大多是抱着救国的目的浮海东渡的。因此,留日学生的一大特点是极其关心中国的前途,但凡日本对中国不友好的一举一动,都无不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因为他们比国内一般人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酝酿、形成、发动侵华战争政策的全过程。在求学期间,他们一次一次地发起世界留学史上独一无二的集体归国运动,投入祖国人民抗日的洪流。回国以后,则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发挥了多种作用,影响至大。特别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辛亥革命,其鼓吹和发动,与中国留日学生关系极大。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发展过程中,留学生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如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毅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因此,总体上说,近代中国留学生的主流是爱国的,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现代化。

    留学生群体,促进中国现代化

    周棉教授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研究中国留学生与社会发展问题,提出了“留学生与近代中国”这个综合性大课题,并以“留学生与中国的现代化”为中心论题,进行了持久的探索。当初,鉴于资料的欠缺,他用了近十年的笨功夫,编辑了一部《中国留学生大辞典》,初步打下了留学研究的史料基础,特别是其中的人物简表,在辞书编撰史上是一个创造。而这部《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的社会发展》,则是他长期研究、十年心血的结晶。

    就全书来看,该书上编以民国发展进程为线索,按照民国的阶段性建构大的纵向框架,探讨留学生群体在民国各阶段发展中的作用;下编以专题为线索,探讨留学生群体在民国不同领域的贡献,从纵横两个方向论述留学生群体的作用,结构合理,规模宏大,史料丰富,论证严密,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看法。

    留学生群体是从清末开始形成的、区别于旧式文人的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出现对清末和民国的社会变革起到了特殊的作用。研究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社会的关系,对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民国史研究,其学术价值是很明显的,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留学运动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书对留学生群体的研究把握比较到位,提出了较多值得重视的新观点,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提炼,达到了新的高度。

    例如,“导论”对留学生群体的概括——在鸦片战争以后“空前而艰难的变革时期,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持续不断的留学运动,实际上是中国人走向世界整体运动的一部分,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种特殊运动。在此过程中出现的留学生及其群体,就是中国最早、最直接地走向世界的先行者和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特殊群体。”

    又如第一章对清朝皇族内阁出笼后的评述:“本来相当多的留学生还寄希望于立宪,为此积极参加新政,希望通过有序、平稳的体制改革,建立英国式君主立宪的现代国家。但是皇族内阁的出笼,标志着清末新政进入了立宪的死胡同,击碎了他们多年的幻想。留学生们的初衷已被扭曲,感情受到了愚弄,对清王朝失去了信心和耐心;而体制外的留学生们更被激怒,进一步加快了武装革命的步伐。最终,踟蹰不前的清王朝终于在清末宪政运动和革命的浪潮中,被以留学生为主体的革命派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

    再如,对留学生与同盟会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在此前论述的基础上,本书第二章的论述无疑更有特色:“在清末民初的政治鼎革中,以孙中山、黄兴为首创建了以留学生为主体的同盟会,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创建了中华民国,从而标志着留学生群体登上了民国乃至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舞台。”

    有的问题虽然是老生常谈,作者却能花样翻新,得出新观点。如:“以往对留学生倡导白话文多从文学方面讨论,其实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意义更大:第一,在中国历史上,它史无前例地实现了语言形式的伟大变革,帮助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中国的4亿多人民,运用新的思维外壳(语言形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促进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转型。第二,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它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一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全新的语言载体:不仅大量的西方文艺作品通过白话文传入中国,大量的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等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也借助这种形式在中国广泛传播。因此,它对中国走向现代化,并最终与世界接轨,其意义实在是难以估量的。”

    对于五四新文化后期统一战线的分化,以往多有研究,该书的看法也能独出机杼:“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队伍的分化,实际上也就是以留学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队伍的分化——在经过五四的洗礼之后,各自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方向产生了歧异,也就是对中国未来的现代化道路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此外,该书引证史料丰富,其中有些史料是首次发现,对留学研究颇有意义。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01日 16版)

【责任编辑:徐楚霖】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