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美国建厂:我们如何保持制造业优势

2017-07-31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盘和林

    富士康在外人印象中还是“代工厂”,但其核心业务已悄然改变,在纳米科技、云端运算服务等高科技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美国建厂或是富士康布局“知识溢出效益”的重要一环。

    美国当地时间7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富士康将在美国威斯康辛州建立先进液晶面板制造工厂。该项目投资超过100亿美元,初期雇佣3000人。这是富士康对美国的首笔重大投资。

    今年以来,中美之间热点话题很多,其中富士康在美国建厂,从年初郭台铭与特朗普的种种表态,到目前尘埃落定,一直备受关注。不只富士康,福特、丰田、本田、苹果等相继宣布在美国建厂,引发了制造业在中美两大市场中取舍的猜想。

    重振制造业是特朗普的重要经济政策之一,他采取的是“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威胁”称企图离开美国、解雇美国员工、在他国建厂却想把产品售往美国的企业,都将被征收高达35%的惩罚性税收。不过,显而易见的是,仅靠“威胁”并不能促使企业到美国建厂。

    问题是,在一直被认为劳动力成本高的美国,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企业能“生存”吗?

    其实,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能不能在美国“生存”是一个伪命题,著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在1953年和1956年的两次研究中发现了一个难以解释的现象:按照传统理论,美国这个世界上具有最昂贵劳动力和最密集资本的国家,应主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结果显示,美国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个发现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使整个经济学界为之震动。

    后来,有学者发现,里昂惕夫所定义的资本仅仅包含物质资本(如机器、设备、厂房等),而忽略了人力资本,只有把人力资本包括进去之后,才能消除“里昂惕夫之谜”。人力资本就是工人所拥有的能提高其劳动生产率的教育、工作培训、健康状况等一系列情况,这就暗示美国劳动比外国含有更多的劳动资本。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带来的“知识”资本,提高了从等量资源中获得产生的水平。

    当前,人工智能等节约劳动类型的技术进步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制造业,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比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提高得快。在要素相对价格不变时,将多用资本而少用劳动,即生产中原来使用劳动部分地被资本所替代,节约了劳动。况且,我国劳动力成本近年来快速上升,而技术进步使得高度自动化的成本相对下降。

    具体到此次富士康美国建厂,从公开披露的资料来看,富士康在美国生产的平板显示屏,不同于一些高度依赖手工完成的产业,是完全可以实施高度自动化生产的。与在中国投资一个工厂,动辄招聘20~30万名工人相比,此次美国富士康工厂投资高达100亿美元,最初聘用的工人仅仅3000名。

    近年来,富士康在外人印象中还是“代工厂”,但其核心业务已悄然改变,在纳米科技、云端运算服务等高科技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美国建厂或是富士康布局“知识溢出效益”的重要一环。

    这提示我们: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之间并非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要想继续保持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大力提升我国制造业包括自动化产业技术工人的技能、技术创新能力等在内的人力资本。这才是我们“留住富士康”的合理策略。

【责任编辑:吴蕴聪】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