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医“发哥”—— 白大褂也掩藏不住他笔杆子下的柔情

2017-07-28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钱稳、陆悦

    本文系青团子原创 转载请联系后台

    也许有人觉得医生与记者这两种职业是难以兼容的,但如果有人能做得不错,我想阿发绝对算一个。

    敲完这句话,脑中场景被拉扯回上世纪相当有港味的老电影,想起帅气潇洒的周润发,他梳着油光锃亮的大背头,裹着风衣,走路带风。

    说起“阿发”这一称谓的由来,万法广自己也有些糊涂,“大概是因为宿舍里的兄弟们都喜欢叫人用‘阿’,我的名字里有‘法’,就这样叫开了吧。”阿发努力回想着,“明明更多人叫我‘发哥’啊”。

    他是,被朋友们说着“苟富贵,勿相忘”的阿发。

    他是,学弟学妹们眼中超级厉害的“发哥”。

    他是,徐州医科大学13级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万法广。

    白大褂下的相同又不同模样

    提起医学生,总能让人想起冰凉的试剂和针头,白色与淡蓝色交织的洁净空间,还有那时常紧皱的眉头与波澜不惊的语气。

    若是对他们足够了解,你可能还会想到厚重远远超越四大名著的专业课本,虽在大学却仿佛后高三时代的神奇考试月,看着雪白其实不怎么干净的白大褂,被宽大的蓝色口罩遮住的半边脸,以及眼底的一片无波古井。他们身上总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与清苦药味。

    他和大多数人一样,认真学习备考,努力科研实践。他在厚重的专业书后默背诵写,亦在自习室苦读至宵禁。他在实验室中刻苦钻研,亦在手术室里认真观摩。他不辜负专业所学,亦随理想努力向前。

    但他又和大多数人不一样。他从不会满足于单纯去做一个超级学霸或者是科研大神。于平常处不寻常,那才会是他。他是个富有探索和求知欲的“冒险家”。凡事总愿意去尝试一番,无论成败,总有收获,因此对他来说,凡是涉猎,他都能做得不错,凡是精通,他都能略有所成,这或许就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组织过迎新晚会、校友返校、校园招聘会、校发展论坛、毕业典礼等数数十场大型活动,联合驻徐高校开展过十余项市、校级比赛,参与过首届中国血液学青年论坛的宣传策划及论坛H5的编辑制作,参与过校报管理、官微策划及编辑,已有近百篇原创微信作为成果,阅读量数万。

    在他眼中,医学生们不该只是整天端着“一本正经”的姿态,也不一定都是遇事波澜不惊,讲话慢条斯理,仿佛不带着任何感情。

    他始终相信,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有血有肉,都可以无比鲜活热烈地灿烂大笑或是抱头痛哭。他们都有坚定的信仰,享受砥砺的过程,应该把自己的人生活出隽永的精彩。

    在医学这条路上,阿发的故事,还在继续。

    镜头聚焦处的万千思绪

    提起记者,你会想到在一线战场的奔赴坚守,在各大国际会议的沉着睿智,对文字理想的赤忱热情,对事件真相的公正记录,字里行间暗藏人文关怀。没错,这是阿发的另一重形象。

    徐州医科大学记者团团长、第三届红枫记者节全国“十佳校园记者”、中国高校校报协会2015年度好新闻评选-通讯类二等奖、第三届海峡两岸高校大学生记者挑战赛第二名、江苏省高校校报2015年度优秀作品评选二等奖……种种荣誉背后无不诉说着他的新闻理想和文字热情。

    在他年轻的躯体内,是绝对理性与相对感性的交织共存。他一直追逐的梦想是去做一个有温度、有理想、有情怀的医学新闻人,能够用自己的力量,为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发声。

    今年,即将升入大五的阿发已经在医院实习了。想来,如今的他对所谓的医者情怀以及身处科室的酸甜苦辣怕是能理解得更为透彻些了。

    他看过山清水秀,亦听过芦笙长音,他把所有对生活的感悟投注笔尖,写下激扬文字,亦写下动人篇章。他点亮文字之火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拥取暖,他在台上慷慨陈词,亦在幕后默默付出,沉稳内敛是台前的他,掩不住锋芒的是幕后的他。他与生活热烈拥抱,亦与困难握手言和,虽身担重任,他却仍负重前行。

    他已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视觉江苏》、《都市晨报》、《泉州晚报》、《青年作家》、《起点文艺》、《徐州医科大学报》等多家中央和地方级媒体杂志发表作品百余篇。

    他抱有着无上热忱,用心采访,用笔还原,把感动温暖与悲恸交织成网。于是他将自己的梦想殿堂一点点造就。

    大二的那个暑假,他成为黔东南州旅游宣传使者。在骄阳似火的七月,他带着探索的心只身前往陌生的城市,用脚步丈量山水的高远,用镜头和笔触记录细琐的美好。

    他赞叹于民族博物馆的彩衣翩跹,沉浸于苗寨姑娘的曼妙舞姿,醉心于幽静云台山中时起时落的蝉鸣。他喜欢充满民族风味的,给人以味蕾上的新鲜感食物,他羡慕那些可以面对生活浅唱低吟的自由的灵魂,他以为所有的经历都可以写成诗篇。

    他用眼窥探不同的喜怒哀乐,用心记录每一段人情冷暖。

    让他印象颇深的是参加“2015抗战遗址和抗战老兵大学生寻访”活动。那时他与他的伙伴遍寻抗战遗址,寻觅卫国战士。他们的镜头下有103岁高龄的施鹤然爷爷,有身负10余伤的战斗功臣黄桂兰,有奋勇杀敌获得特等功的战士李兴汉,有奋战救援前线数十年如一日的“白衣卫士”刘胜强,还有把守着大国的交通命脉“铁路骑兵”潘怀喜。

    他也曾独自跑去拜访老兵陈英,在交谈过程中,他惊异于老人在见证了无数死亡与变迁后仍能保持乐观坚韧,感动于老人在听过战争号角与厮杀呐喊后仍存看透生死的恬静淡然。

    这次经历让他感悟颇深,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亦担起了身为青年大学生的那份责任。那时,一颗名为信仰的种子破土而出,声音细微却坚定。

    他说:“尘埃落定,继续前行,潜心求医,追梦不止,山高水长,总会相遇。”

    蓬勃跳动的热爱与有趣的灵魂

    其实在越来越注重现实的当下社会,理想热爱渐渐成了很奢侈的东西,或许穷极一生都难以实现。又或者说,人们对于理想的实现已经没那么迫切与渴望了,倒是对目的和利益越发讲究了起来。

    而阿发却能够守着热忱的赤子之心偏安一隅。无关目的,无关利益,只与热爱相关。今年的五一节小长假,他成为太湖迷笛音乐节的一名志愿者,医者的理性与爱民谣人的诗心在这个年轻人身上奇异地结合着。

    疯狂与不羁的灵魂,随着那肆意洒脱的音乐起伏飘荡,一种放任自由与激越不定纠缠在一起的奇妙感受在心脏中膨胀。仿佛周身每一寸毛孔都张扬开来,无拘无束地享受着空气中弥散的美妙音符。

    他爱民谣,爱听故事,爱用笔记叙,有关热爱并不局限在某一特定范围,可以是皱着悲伤,氤氲成歌,踏浪而来,一路缤纷,花香四溢;可以是野心勃勃的激昂热烈与声嘶力竭,亦可以是暖了奔波与劳碌的一壶温酒那样,将往日点滴浓香倾入杯盏,仰头,入喉。

    2017徐州国际马拉松赛后,阿发满身疲惫,却依然坐在地上与我们笑谈,“虽然差不多算是跑废了腿,不过真的是完全不虚此行。有许多的事情,现在再不做,兴许以后,就不会有这样的精力和愿望了。”

    他有爽朗的性格与木讷的外表,他有严谨的言谈与温情的笔触。他总怀着诗意的梦和理想,在追逐的道路上探索和张望。他目光坚定,嘴角含笑。

    他说:有经历,才是人生。趁着年轻,我们应该多参与、多接触一些新鲜事物,经历过才懂得,体验过方成长。

    “ 有人在怀疑,有人在鼓舞。但只有自己知道,那些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于己是多么珍贵。 ”

【责任编辑:江苏记者站】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