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憋气功”拯救了惨遭敌军追捕的战友 | 抗战老兵采访纪实(四)

2017-07-25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明巧

    本文系青团子原创 转载请联系后台

    “寻访千名抗战老战士”活动是2017年江苏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之一。结合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和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网信办、省民政厅、团省委联合组织了该项活动。

    本次活动组织全省各地大学生志愿者探寻走访抗战老战士,记录、拍摄、留存老战士口述史资料,同时借助网络阵地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广大青年学生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珍惜今天的学习和生活。

    孙学旺:抓到了日军俘虏

    (整理者:南通组 南京工程学院 张涛)

    【老兵介绍】

    孙学旺,男,96岁,1921年生,江苏南通人。

    1940年第一次接触新四军,1941年正式参与革命工作,同年8月参加了共产党。

    参加过黄桥战役,做过乡里的党支部书记、村里的民兵指导员,后来在雅周区担任区委委员、农抗会会长、民运科长。

    战争结束后,1953年调至南通水利局工作30年。

    1983年12月退休后参加老干部报告团、老促会。现住南通市崇川区。

    【抗战经历】

    孙学旺出生在海安县孙庄村的一个贫苦家庭,因为是家里唯一的男丁才有机会接受了几年教育。

    1940年,新四军来到了孙学旺所在的小村庄,正是热血的孙学旺报名参加了新四军民工担架队,正式走上了抗战的道路。成为共产党员后,孙学旺积极得开展群众工作,在乡里成立农抗会、工商会、儿童团,组织民兵成立民兵大队部、民兵基跟队。

    抗日时期,孙学旺主要从事的还是宣传思想工作,“日本帝国主义必败,共产党新四军必胜”是当时最响亮的口号之一。发动农民们抗租抗息,号召地主们减租减息,为贫下中农减轻交租压力,团结开明地主,为前线提供了必要的支援。鼓励群众,奔赴前线,参与抗战。当时更是村村出兵,乡乡成连,一共动员了一千三百多个人奔赴前线。同时孙学旺又在乡里建立民兵组织进行武装斗争。

    1941年春天,日本兵扫荡了雅周区孙庄乡,烧掉了十几户人家的房子,不仅抢夺粮食和衣服,还凌辱妇女。孙学旺和其他共产党人把乡里400多个民兵组织起来,偷偷在夜里把敌人包围了起来,一起喊着抓鬼子。孙学旺所在游击队更在在外围提供支持,不断鸣枪。把敌人吓破了胆,丢盔弃甲,一路狂奔。最后,孙学旺他们抓住了三个日军俘虏,押送到县委,县委给了雅周区十支枪作为嘉奖。

    1942年4月,20多个伪军在雅周区杨曹乡烧杀抢掠,群众对其恨之入骨,可又手无寸铁之力。同样,在夜里孙学旺所在游击队与300多名民兵一起,趁伪军酣睡之时,悄悄地包围了他们。突然全部冲了上去,挥舞着手中的武器,伪军慌不择路地想要逃跑。孙学旺他们还是活捉了所有伪军,一共收缴了20多个步枪,还有不少子弹,地雷等物资。可以说是一场不错的胜仗。

    尽管已经过去多年,孙学旺老人依旧念念不忘的是群众的支持和群众的力量,团结就是力量一直被孙学旺视作是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当今他更是认为年轻人更需要团结起来,从抗战胜利中汲取经验,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做好新时代的接班人。

    郑健:抗战生命线上的守护神

    (整理者:南京组 南京邮电大学 刘世林)

    【老兵介绍】

    郑健,男,原名郑万隆,1920年生,祖籍河南。

    1936年入伍,新中国成立后定居南京。1931年黄河决堤发大水,从家乡逃难至河南大学附属小学,并在那里接受教育。

    1936年南京交通兵团汽车营在河南开封招募驾驶兵,郑健正式入伍参军。

    【抗战经历】

    1936年国内形势异常严峻,年仅17岁的郑健满腔热血,决定参军报国。郑健瞒着家人,虚报年龄为18岁参加了当时正在河南开封招募驾驶兵的南京交通兵团汽车营,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1937年,日军开始全面侵华,著名的“八一三抗战”(淞沪会战)爆发。仅在营房训练一年的郑健就被分配到前线部队,投身战场,此后,磨难接踵而至,摩托车队的训练,长沙大火的凶险,可他从未放弃,调整好后又投入战场。

    在重庆,郑健被分配到公路巡查团工作。这段时间里,外界通往中国的生命补给线——滇越铁路被日本人截断了,国民政府下令重开滇缅公路,以保证中国同外界的物资交流。郑健奉命抢修900公里的滇缅公路到中越边界,好多抗战物资从缅甸仰光运输过来。正是因为这次任务优异的表现,郑健被任命上尉。当时另一条公路是西北公路,是从苏联运输战略物资,是以羊毛车队的方式进行秘密援助,上面是羊毛,下面是秘密武器;郑健就是负责守卫这条公路的安全。

    1942年世界大战更加激烈,日本将缅甸占领,缅甸失守后公路不再巡查,日军更是借此大举入侵至中国边界。而位于云南省境内的怒江铁索桥是通向内地的重要通道,此处山势险峻。为了阻止日军的再度入侵,郑健奉命将怒江铁索桥炸了,让日军过不来。

    此后的时间里,郑健一直在重庆和西北巡查,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后从重庆带家属登船回南京,到南京交通监察总局报道,被分配到京沪铁路交通监察总队镇江大队桥头分队工作,并长期担任分队长一职。

    秦子卿:投笔从戎功成名退

    (整理者:扬州组 徐州工程学院 郑文婧)

    【老兵简介】

    秦子卿,号武公,男,祖籍江苏高邮,1925年生于上海,是宋代文学家秦少游第32代孙子。

    早年加入新四军,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以参加游击战为主。在抗战期间,秦子卿也不断的进行诗词创作,战后编辑成诗集《烽火诗钞》。

    1945年日军投降之后,就开始深入的进行文学研究。

    1949年建国后历任扬州师范学院、湖南屈原大学、岳麓大学的教授、常务副校长、校长。并任江南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学术委员,全球汉诗总会顾问等。现居住在美国。

    【抗战经历】

    秦子卿出生于书香世家,所以秦子卿自幼就深受读书明理,报效祖国的先祖的谆谆教诲。

    在抗日战争之际,秦子卿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国难当头,他心中爱国的种子早已发芽,便与志同道合的青年朋友们加入了当地的新四军部队,开始了他的抗日历程。

    在抗战中,秦子卿主要进行游击战斗,虽未曾与日军正面交战过,但也时常会发生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谈到他与日军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的时候,老先生直到现在还心有余悸。

    一日,日军突然迫近,部队需要立刻转移。为了加快转移速度,部队决定夜间游泳渡河来隐蔽行踪。然而河岸边的砖块上布了满青苔且湿滑,队伍里有位年纪较大的老红军,怎么也爬不上岸。眼看敌人就要追上了,老红军的生命危在旦夕,早已上岸的秦子卿却又立刻跳下水,用手托住老红军的身体把他托上了岸。然而这时候日军已然站在了身后的河岸上,秦子卿这时若是上岸便只有死路一条。情急之下秦子卿一头扎进水里,迅速潜水游到河深处的芦苇丛中。刚游走,日军的一排枪弹打了过来,落在他的潜水处。秦子卿便在水中沉着冷静的等待着日军撤退,河水冰冷刺骨且潜在水中呼吸困难,他便悄悄折断一根芦苇,通向水面呼吸空气。过了许久,秦子卿发现枪声散去,便迅速爬上岸,跟上队伍一同前往目的地。

    1945年日军投降后,秦子卿便离开部队,对诗词书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把自己在抗战期间创作的诗词整理成诗集《烽火诗钞》。

    1949年建国后,秦子卿历任扬州师院等校讲师、副教授、教授,湖南屈原大学常务副校长、岳麓大学校长等。除了文学创作之外,秦子卿在下放农村期间,又曾发明过脚车式稻麦两用脱粒机、飞机式风能低空喷粉器,经江苏省农业厅等鉴定授奖。

    在抗战年代,他是保家卫国的军人;在和平年代,他是授予知识的老师。峥嵘岁月是他生命里褪不去的光辉,三尺讲台也是他满满的回忆。一幅幅书画作品,一首首音韵和谐的诗词,都充斥了他的风采与荣光。

    -END-

【责任编辑:江苏记者站】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