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札记五 | 自媒体太多,热点太少,撕逼话题不够用,一个个饿狼似的

2017-07-25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曹林

  摘要:一个个蹲守在网上像饿狼似的,这种舆论场必然是嗜血的,隔几天就需要一些强烈冲突的话题来满足这种嗜血需求――阅读量需要,维持热度需要,营销需要,围观需要。这就是营销号能长盛不衰的土壤,“做号江湖”能风生水起的空间,因为他们深谙人性的弱点,深谙这个传播环境的问题,像新闻食腐者那样洞悉网众的劣根性,了解大众的情绪痛点和泪点,靠这样的情绪消费维持热度,内容自然会垃圾化,讨论也必然会公厕化。

  吐槽青年出品  曹林|文

  昨天一个编辑向我约稿,让我就爆款网文《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引发的讨论写一篇评论,我跟他说:不好意思,热点话题消费的节奏太快了,不想跟了。自媒体太多,热点太少,撕逼话题不够用。发酵出个争议话题,各大公号都像饿狼扑食似的,过度消费过度营销过度地蹭,很快就把这个话题炒糊了。满屏都在蹭热点,让人看到“假装在生活”这几个词就觉着恶心。

  立刻有公号采访了这个作者,宣称这篇文章有几百万的阅读量,给公号涨了多少万的粉。看到这个,更没有评论的欲望了,你义愤填膺地跟评,他得意洋洋地数阅读量数多少涨粉。再有价值的话题,当进入传媒消费链条后,价值就会在各取所需的消费化和营销化中被抽离,只剩“热点”。传统媒体时代,热点或话题周期可能是三四天,而新媒体闪电般的消费节奏不断缩短着“热点”的生命周期,井喷的蹭热点透支着大众的热情和专注,加速生产热点和流行,又加速毁灭。可想而之,当同一话题短时间内铺天盖地刷屏时,是怎样一种感觉。

  看那篇文章的内容,很多描述和标签,情绪饱满,用语浮夸,概念挑逗,段子味十足,本身满脸都是“就怕没人跟我撕”“快来撕我”的挑衅色彩,通篇文章每个字里都写满10万+欲望。――对这种带着浓厚情绪挑衅色彩的话题,我向来敬而远之。作为同在北京生活的人,不喜欢那种自我悲情化,也反感拿地域话题碰瓷。

  对这种爆款网文形成的话题,我一般都不会去跟进,而是保持距离――即使跟进,也是过一段时间等热点过后再去仔细梳理其中的真问题。跟传统媒体的调查报道设置的话题不一样,报道设置的议题,有调查数据,有事实基础,有采访支撑,基于这种议题的争论是有讨论基础的,不服看调查的事实和数据啊。――而这种款爆网文只是一种“我不爽、我不爽、我就是不爽”的夸张情绪,发发小清新的骚,抒发文学想象,攒段子哗众取宠,一堆情绪泡沫中夹点儿半真半假的问题,触发的必然是情绪、利益和各取所需的蹭热点营销。

  这种爆款,本来就是病态的爆款,爆款网文触发的对撕下,人人脸上都兴奋地写满怒怼的不服。谁能服谁,拿什么服呢?本来就是一堆情绪,情绪生产情绪,不服刺激不服,攻击触发攻击,没有理性辩论的共识和逻辑基础,没有令人信服的事实基础,这样凑热闹的争论只能是逞口舌之快,掀起一次热议的伪高潮,口水退潮之后毫无价值。

  自媒体太多,热点太少,撕逼话题不够用。一个个蹲守在网上像饿狼似的,这种舆论场必然是嗜血的,隔几天就需要一些强烈冲突的话题来满足这种嗜血需求――阅读量需要,维持热度需要,营销需要,围观需要。这就是营销号能长盛不衰的土壤,“做号江湖”能风生水起的空间,因为他们深谙人性的弱点,深谙这个传播环境的问题,像新闻食腐者那样洞悉网众的劣根性,了解大众的情绪痛点和泪点,总能挠到痒点和撕点。当社交媒介被这样的爆款网文主导,靠这样的情绪消费维持热度时,内容自然会垃圾化,讨论也必然会公厕化。这种环境下,严肃的内容生产者越来越少,专注于话题消费的自媒体越来越多,营销性爆款话题便大行其道泛滥成灾。

  珍惜自己的脑子,远离这种爆款网文,远离这种拉低人智商的热点节奏。

  曹林时事评论作品集:《时评写作十讲》、《北大熏出来的评论》、《时评中国》、《不与流行为伍》、《快时代慢思考》、《拒绝伪正义》,欢迎在天猫“新华文轩”选购,享受多重优惠。读曹林时评,读这个时代!

【责任编辑:姜继葆】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