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磊磊:推倒那堵高深的墙

2017-07-17来源:北青网 作者:张知依

    曾经,当网络阅读蔚然成风时,不少人在欢呼,门槛降低的全民阅读2.0时代到来了。如今,人们却越来越多抱怨微信公众号打开率低、阅读数直线下降,而有关文章怎样才有趣、才能吸引人打开的讨论不绝于耳。在这样的起伏中,六神磊磊算是成功的弄潮儿,他觉得自己做的,就是推倒了知识横在人们面前、那道令人畏难的高深的墙。

    阅读这个概念,在今天被分成了很多层次,不论是图个乐子、找点谈资,还是为了求知,我们会发现,大家的要求其实越来越高;而与之对应的,却是对阅读付费的反弹越来越大。今天的专题,我们想探讨:把阅读变得有趣当然可行,但如果阅读付费,你会接受吗?

    和古人共情

    第一次和六神磊磊隔着声波打交道,是今年初春,当时李白和杜甫成为社交网络上的一对网红,网友拿出杜甫为李白题写的若干首诗歌,对比李白只写了一首《赠汪伦》,调侃李白是个负心汉。李白、杜甫成为热搜榜上的红人,和演艺明星并肩,这件事本身就很匪夷所思。那时候,《诗词大会》的热点还没有消散,所有涉及诗歌的话题都可以标榜自己是文化界的清流。

    编辑说不如做个题目吧。当时我很清楚,用什么方式讲述这个故事,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选择题:用中学语文课上老师的讲法、《百家讲坛》的讲法,还是用互联网上那种不端着的讲法。三种方法都没有绝对的对错,但不同的表达最后指向不同的结果。后来六神磊磊的名字突然空降到我面前:曾经他写杜甫,他说杜甫迟来的功名与成就,像是“一个小号的逆袭”——这种说法很打动人,入了半截土的事,被他一说,总觉得是抖掉了历史的陈旧的尘,焕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气息。再说得直白点,就是把看似标本一样蔫萎的菜,做成一款时髦的料理。我觉得,就是他了。

    找到六神磊磊采访时,他说,自己先要例行健身,等他有时间再认真回答。傍晚,他一气儿发了二十多条语音,完全是信手拈来的速度,“李白对杜甫说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和杜甫对李白说 何当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不是一样的感情吗。” 他说觉得杜甫写李白感动人的四句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和“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之后又找补一句“李白大概听了想亲他一口吧”。

    最后,采访稿以《六神磊磊谈李杜:杜甫对李白的评价没那么高》为题发在了本报上。

    最近出版社的朋友和我透露说,他的新书就要出版了,这次他不是要读金庸,而是专门写一本带有考据色彩的唐诗阅读指南——也就是今天摆在书店里的《六神磊磊读唐诗》。于是这一次,我们有了面对面采访的机会。

    写一本唐诗解读,用现代人的眼光走近古代人,这是六神磊磊的一次偶然,他当时还在上班,同事都回家了,他独自在办公楼里写了几个唐诗故事,起标题说《膜拜吧!唐诗里的那些猛人猛事》,第二天发现这篇文章被转得到处都是,“我意识到,咱们的同龄人不是都喜欢 那一天,我转动所有经筒 。慢慢的我开始想酝酿写一本唐诗的书。”

    史航说他喜欢六神磊磊谈唐诗时文字里的沧桑感,“他像是陪着他们一块度过了很久岁月的人,所以提到谁的时候都不是隔山夸牛,都像是年老的牧童看着一代一代的耕农变成了什么。”

    他想写那些真正感动到他的故事。他说他目之所及的地方,少有人这样做。有次在家乡江西的新华书店他听到一个8岁的小孩对他7岁的弟弟说,“你都多大了,你还看唐诗?”“在他们的概念里,唐诗是就是儿歌。”六神磊磊说,“没有感动,没法和古代人共情,唐诗就读不懂了。”

    “我们都知道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但谁能真正理解韩愈当时的心情?他得罪了皇上,早上把奏书送到皇帝那儿去,晚上就被要求贬到潮州,上千里路程,而且必须马上动身。”他说要让读者和唐诗的距离真正拉近,让每个人走入那种情景,让诗句中的情感打动到人,“应该和孩子们讲,小朋友,今天晚上必须背上背包去越南。爸爸妈妈没法陪你们,问问孩子到路上时你是什么感情?这样孩子们就会懂了。”

    写公号的艺术与技术

    采访六神磊磊这天,北京很热,他被媒体轮番采访完并且签了很多签名书以后,坐下来回答我的问题。开始之前,工作人员拿来一瓶水,桌子上,不锈钢的盆里放了几只桃子和一堆葡萄。“我能先吃个桃吗?”六神磊磊问,然后开始吃。多汁的桃子很快吃完,他手上有点黏。“啊,还是先去洗个手吧。”之后我们才开始访问。

    对这个开场白印象很深,我不是要说什么不尊重的问题,反而觉得这种自然的状态很少见。之前很多采访受访人都会想表现出某种正式,大家嘴上说着,虽然也有放松或者自然的状态,但说到底还是有墙隔着。

    从事表达创作的人,面临无数这样的墙,要让沟通顺畅就要想办法越过这些屏障。六神磊磊的工作更像是推倒一堵关于知识表述的墙。

    无论是读金庸,还是读唐诗,在他的公号里,因为他语气的亲民,《金庸、古龙、鲁迅会怎么写爸爸去哪儿》、《金庸江湖里的三个宣传部长》、《杜甫的太太:我嫁的是个假诗人》,光看题目就知道,很多事情就好像不再处于殿堂之高,仿佛就是简单到“我能吃个桃吗”一样。接下来他再用考据和网络上年轻人的语言说这个桃子为什么甜,把这个桃子的前世今生讲给每个人。

    把高深的东西,讲得有趣是一门艺术。曾以为是他的记者经历让他懂得大众传媒的秘密,但其实并不是,这份工作带来一把尺子,衡量“好内容”的意义,在他看来,这才是刷屏的秘诀。

    在六神磊磊这个名字被大家熟知以前,名为王晓磊的他在新华社重庆分社工作。那份工作的性质是用“最严谨、最无法挑剔的语言写东西”。新华社很多年前发过一篇稿子《万里委员长离任的时刻》,六神磊磊说,这样的稿子放到现在手机端也会刷屏。“因为好的内容永远会受欢迎。不是用什么妄言妄语,而是靠真实的东西把人打动。”

    好的内容是那个核,但把好内容讲得亲切仍是一件技术活。说穿了,让人觉得幽默有趣会心一笑的文章,读者在阅读中往往收获了一种熟悉感,这是作者创作之初就渴望达到的默契。咪蒙从万千男女的情感故事中找到让人们咬牙切齿的但难于启齿的恨,然后开始替群众泄愤;而很多篇篇十万加的娱乐八卦号则是从汪洋般的娱乐新闻里,找到一部剧或者一个明星与普通人的共性,最后包装出一个大多数人觉得闪闪发光的普遍真理。这些是他们推倒墙的办法。

    对于六神磊磊来说,他的渴望从“知识边境”内外挖掘。“你要大概知道读者的知识边界在哪里,你要介绍的一个人是在这个边界之内还是之外。”他很会在一个论证之后举出例子,特别自然的不会让人觉得和他聊天是难如取下图书馆最高层书架上的书。“有一天我在公号里写卢植,你会知道这个人是落在大众知识边境之外的一个人。如果你非让他出场,怎么办?你解释解释,这个事情不会降低你文章的品位的。”六神磊磊说,他的技巧是用关系网把这个人拽到大众的视野里,“我会说,卢植有个徒弟,在《三国演义》里出场过,是白马将军公孙瓒。那你还要想到,这个公孙瓒也可能是大众知识边界之外的人,这时候再告诉大家,卢植还有另外一个徒弟,叫刘备。”用已知联系未知,这件事让六神磊磊也很上瘾。

    卖知识可耻吗?

    春天就李白、杜甫的话题采访六神磊磊时,他曾经和我谈到“二手知识”。“如果(读者)感兴趣,(应该)尽量去读原著和经典,不要总看二手三手的知识,总看二手知识,人会傻掉的。”

    说法很新鲜,道理很简单。现在网络上越来越多的知识类网红在做知识贩卖者。把六神磊磊和咪蒙或者娱乐八卦写手放在一起,好像并不太科学,除了在互联网上做自媒体的写作者以外,他们文章的属性并不相同。六神磊磊的文章带着知识的属性,但如果严格去讲,解读本身也是二手知识。

    他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翻越围墙:“唐诗是一个花园,被围墙围着,多数人都和这个花园擦肩而过,我想翻过唐诗的围墙,去里面摘几朵花给大家看看——你们看这个花很好看,你们喜欢吗?如果喜欢你们可以去走正门。”六神磊磊说,“我相信每一个做二手知识的人,他有点儿追求的话,他都会希望最后是把大家引到一手知识那儿去,我相信罗振宇肯定也是这样的。”

    “最重要的,是你如果感兴趣自己绕到正门进去再看。”罗振宇觉得六神磊磊这话深得他心。

    说到二手知识,不可能绕开罗振宇和他的“罗辑思维”,此前青阅读访问罗振宇的“罗辑思维”的互联网产品“得到”——这个专注于把一本书的干货打捞出来供大家购买、学习的产品,收获大量粉丝,他们的员工干脆把“选书编辑”称为“知识买手”。

    知识卖钱,用互联网语言叫“知识经济”,这件事的争议不小,知识能作为商品出售吗?六神磊磊的观点是,有这样的疑问的时候,就是我们在用双重标准来做判断:“你看,比如面对一个明星,我们绝对不会问他一年挣多少钱;但是如果去采访一个作家,我们会好奇这个人在作家富豪榜上排名第几,这么高的收入有没有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这说明我们隐隐约约觉得这件事不正常。”

    六神磊磊自己也准备把知识和经济联系起来了——他正在筹备自己的古诗课程产品——给孩子讲古诗。虽然课程的形态和内容还在筹备阶段,但付费课程已经是确定的事了。

    他又指着不锈钢盆里的桃子说,“我们搞了商品经济那么多年,大家都觉得这个桃子、这个手机可以卖钱,可是我把知识做了剪裁、包装之后卖钱,大家就觉得有点新鲜。我们就忍不住去问,知识还能卖钱?标价合理吗?你怎么保证你的知识是好的知识……”所有这些问题随着记者们的震惊接踵而至,但六神磊磊安慰道,大家放松,不必太过惊诧。“我付出了劳动,如果这个东西在市场上有价值,也是挺好的事情。毕竟在市场上有人还在卖地沟油的时候,有的人在卖知识,这不是一件坏事。”

【责任编辑:徐楚霖】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