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札记四 | 王者农药之下,更乐见大学生时评热

2017-07-13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曹林

  摘要:围绕着时评的表达、写作、思考,不只是新闻系学生的专业素养,而应该成为一门大学通识课,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具备。现在网上喷子那么多,新闻后面的跟帖乱七八糟乌烟瘴气,脑残凶残咬成一片,三毛四毛互相争斗,不好好说话,不好好说人话,歪理甚嚣尘上,缺乏讲理的能力和准备,跟教育过程中缺乏思维和表达训练很有关系。

  (2002年母校门口留影)

  吐槽青年出品 曹林|文

  这几年传统媒体不怎么景气,新闻衰落,评论却比较火,尤其是在大学生中兴起一股时评热。这股大学生时评热的一个标志是,专门针对这个群体的评论大赛非常火爆。就拿今年来说,我担任了四个不同机构主办的评论大赛的评委:红网主办的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拨赛,浙江大学主办的全国大学生新闻评论大赛,红星新闻主办的全国高校评论人才精英选拨赛,湖北日报网主办的大学生评论大赛。比赛形式也各异,有的赛的是传统评论,写一篇评论,有的则考察全媒体“现场直播即兴点评”的评论素养,有的则与新媒体结合在微信公号打擂台赛。

  作为一个媒体评论员和高校评论教员,很高兴看到大学生时评热方兴未艾,在课堂上,我一直鼓励学生去表达,积极参与时事,突破学生的小视野去关注这个大社会大时代,在思想和关怀上融入时事舆论场中。――围绕着时评的表达、写作、思考,不只是新闻系学生的专业素养,而应该成为一门大学通识课,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具备。现在网上喷子那么多,新闻后面的跟帖乱七八糟乌烟瘴气,脑残凶残咬成一片,三毛四毛互相争斗,不好好说话,不好好说人话,歪理甚嚣尘上,缺乏讲理的能力和准备,跟教育过程中缺乏思维和表达训练很有关系。

  对于大学生评论写作来说,有三个重要的层面,一要关心时事,二要有表达冲动,三要有表达能力。我批评过现代人对新闻两种极端的态度,一是新闻易感,易激动易感动易冲动易愤怒,感动点兴奋点愤怒点很低,动不动热泪盈眶眼里常含泪水,一是新闻无感,永远只会说“关你屁事”和“关我屁事”――有一次跟某高校新闻学院院长聊到这个话题,他说,能做到“易感”已经很不错了,起码说明在关注时事新闻,关心身边的事,更可怕是新闻无感,对时事漠不关心,低头沉浸在自己的“小确丧”和“王者农药”中,醉生梦死。新闻无感的结果是媒介低能,不了解社会,傻白甜,对一切都是宝宝和无知心态。

  然后是表达冲动,关心时事,平常有想法,想法多了,才会有表达冲动,想法多了,才会形成自己的三观――常觉得一些学生三观不正,怎么会有那种观点,怎么会成为明星的脑残粉总一句“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其实不是三观不正,而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三观,听风就是雨,容易被人操纵和引导,容易被一些歪理邪说吸引。最后是表达能力,光有冲动还不行,还得有表达能力,经常写,把自己的想法想清楚了,用符合逻辑的方式表达出来与人交流,不断训练中,才会具备理性思维。大学生时评大赛,正是为大学生们搭建了这样一个表达平台,鼓励关心时事,积极表达,训练自己的思维。

  前段时间遇到的一件事,让我看到了一些大学生的媒介情商低能和表达能力的匮乏。贵州某地下大雨,某师范学院门口,保洁阿姨背大学生淌水的景象,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人们纷纷批评大学生太娇气,年轻力壮四肢健全竟让年长的保洁阿姨背过水。当然,从后来的报道看,大学生有点委屈,他们说不是自己让人背的,而是保洁阿姨主动背,他们当时其实觉得很温馨。针对这事,我写了一篇题为《雨中背人的正能量,我忍你很久了》的评论,后来不少学生跑到我的公号下面表达自己的委屈和对媒体评论的反感,他们觉得媒体传递的是假象。

  这件事让我看到这些学生的三种缺失:其一,缺乏媒介情商,他们竟然至今都没有意识到“年长的保洁阿姨背年轻力壮的大学生”看起来是多么的刺眼,还沉浸于宝宝式的温暖中。缺乏媒体情商的典型表现就是,陷于自我感动的盲区中不能自拔,没有换位思考,意识不到他者的感受。其二,缺乏理性思维,完全站在自己的情感角度去表达,没有换位思考。其三,缺乏评论表达能力,很多学生都在微博评论后用碎片化的情绪去抱怨,仿佛自己比窦娥还冤,就是没有看到一个学生把想法用长文形式完整表达出来,谈自己看到的真相,论证自己的观点,用事实和逻辑去反驳,用文章跟我辩论。跟帖表达的都是情绪和立场:我就是觉得委屈,很委屈,太委屈了,你们媒体太可怕,太可怕了!完全没有讲理和论证意识。写成评论,才能展现理据的张力,从而形成说服力。评论写作,训练的就是如何超越情绪,将碎片化杂乱想法,变成一篇有说服力的文章。

  我印象中,大学生时评热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陕西和浙江的大学,尤其是湖北,华中科大、武大、湖大、华师出了不少优秀的评论学子,甚至垄断了一些评论大赛的奖项,给媒体输送了不少评论员。比如红网今年的评论大赛,两组冠军得主都是华中科大学生,此次湖北日报网的大赛,武大和湖大学子表现特别抢眼。武汉成大学生时评热的高地,有诸多原因,比如传承的风气,评论教员的引领,地方媒体的推动,学界业界的合作,学生积极实践意识,大学间的竞争熏陶,等等。大学生时评热,对新闻教育和校园文化都是大好事。尤其是在王者农药笼罩之下,让一些学生从醉生梦死的游戏幻觉中抬起头来,去关心这个社会,关心与自身命运密切相关的时代命运,善莫大焉。

  虽然参与评论大赛的大学生只是少数,但有利于形成一种评说氛围。记得我2002年写评论时,先是带动了舍友一起写,后来旁边寝室的好几个同学也开始写,随后很多学弟学妹也成了评论爱好者,甚至成就了本校一个现象。曾在媒体当过多年评论员的赵振宇教授到华中科大任教后,先是组建大学生评论团,后成立评论班和评论专业,已经为各大媒体输送了20多名时事评论员,活跃于评论一线,这个队伍还在不断扩大。

  曹林时事评论作品集:《时评写作十讲》、《北大熏出来的评论》、《时评中国》、《不与流行为伍》、《快时代慢思考》、《拒绝伪正义》,欢迎在天猫“新华文轩”选购,享受多重优惠。读曹林时评,读这个时代!

【责任编辑:姜继葆】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