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华的故事,感动中国,值得每个人看看

2017-07-12来源:北洋之家、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作者:北洋之家、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本文系青团子整合 转载请联系后台

    有这么两个故事令人深思,值得我们好好看看。

    1

    河北农村男孩684分被清华预录取,他的故事感动中国,值得每个人看看

    ▲熊轩昂采访截图

    前几天,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的一番话,

    很扎心!!!

    “现在的状元都是

    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

    条条大路通罗马,

    可很多孩子一出生就已经在罗马了!

    甚至很多文章表达了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观点!

    为了写今天这位小主人公,

    他的故事,绝不仅仅是高考考了684分,

    他的故事,更不仅仅是

    关于“寒门还能否出贵子”的讨论,

    他的故事感动了中国,

    值得我们好好看看!

    他叫庞众望,

    出生在吴桥县庞庄村一个

    极为普通的农民家庭,

    出生之前,家庭已经给他安排好了“命运”。

    父亲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

    母亲下肢残疾,常年瘫痪在床……

    2017年高考,

    庞众望考了684分(理科裸分),

    他还通过了清华大学“自强计划”*

    清华分数线将为他降低60分,

    庞众望被清华录取,已基本没有悬念!

    众望会给一家人做上一顿热乎乎的饭菜,2014年拍摄

    当别家的孩子尚在甜甜的梦乡时,

    小众望已早早起床,扫地、烧水、收拾房间,

    照顾妈妈洗漱、方便、清洗便盆……

    在别人孩子眼中的苦与累,

    在小众望这里却寻不到一丝烦恼,

    只要能天天跟妈妈在一起,

    他就觉得很幸福。

    平时,他很少外面嬉戏玩耍,

    而是静静地陪在妈妈身边,

    同妈妈聊天,打理妈妈的日常生活。

    妈擦脸时,妈妈的幸福溢于言表,2014年拍摄

    老天爷似乎有意考验这个孩子,

    就连这样简简单单的幸福也吝于给他。

    七岁那年,

    小众望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需要手术治疗。

    这种病需要很多钱,

    家里无力承担哪怕是一点儿小病,

    更不用说这花钱如天文数字的大病了。

    可这位坚强的母亲

    从来没有犹豫过给儿子治病。

    妈妈给了众望第二次生命。

    尽管那时的他只是个七岁的孩子,

    但这场病让他更加了解了

    母爱的伟大与生命的意义,

    他更加珍惜同妈妈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众望有一个梦想,

    就是长大后带妈妈去旅行,

    让妈妈看一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梦想是美好的,而现实往往是沉重的。

    小众望的病是治好了,

    家里却欠下了一大笔外债。

    尽管村里的乡亲没有一个人来要账,

    但他跟妈妈都希望能尽快把账还上……

    2014年拍摄

    乡亲们都很同情这个家庭的遭遇,

    时常拿些东西接济小众望。

    东邻西舍,谁家做好吃的,

    都会给他送来一碗。

    2014年9月,

    庞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吴桥中学。

    学校离家有五十多里地,

    而且每个月放一次假。

    不能天天陪在妈妈身边了,

    小众望首先想到的是不能让妈妈寂寞。

    临开学前,

    他悄悄为妈妈写了三十封信,

    他告诉妈妈,要每天读一封信。

    这些信有对妈妈生活的安排,

    有对妈妈的叮嘱,

    有给妈妈讲的笑话,

    也有以前在学校的见闻……

    高中的三年里,

    众望把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经历记下来,

    把考试成绩订起来,

    把获得的奖状折起来。

    这是他给妈妈的特殊礼物,

    因为,妈妈心里最牵挂的,就是他……

    “既然苦难选择了你,

    你可以把背影留给苦难,

    把笑容交给阳光。”

    这是庞众望在日记里的一句话。

    他知道,命运可能有时无法选择,

    但微笑是可以选择的,

    微笑时,苦难便会逃离。

    2014年拍摄

    最近,庞众望的事情被各路媒体报道出来,

    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很多人都想给这个困难的家庭,

    给这位坚强乐观的孩子一些帮助。

    没想到的是,众望不想接受媒体采访,

    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平静地度过大学时光,

    他也 一 一致谢并婉拒了这些资助,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挣到学费。

    他也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得到!

    小庞已经找了两份家教的工作,

    他觉得,自己之所以能够专心学习,

    离不开别人的帮助!

    他一定要自己挣够大学的学费。

    如果能被清华大学录取,

    他也会申请勤工俭学的岗位,

    自己养活自己。

    听到这里,

    小编对小庞肃然起敬,

    高考684分固然不易,

    但是他的自立自强、阳光开朗

    却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学习的!

    庞众望,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样,

    他是父母的希望,

    也是村里人的希望。

    看到这里,

    相信所有的人竖起了大拇指,

    他真的不负众望。

    也希望有一天,

    他能够让自己的家庭走出困境!

    不抱怨,不哭泣,不祈求。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让我们一起祝福他展翅高飞,

    人生越走越远、离梦想越来越近!

    2

    你很快会忘记带母求学的感动,但对清华只是开始

    甘肃高分残疾考生请求带母上学,清华大学温情回应――两封信,两颗心,奋斗精神与大学情怀的惺惺相惜和温柔以待,读得人眼眶几次湿润。本是一个充满悲情的故事,孩子身患重度残疾,父亲又重病去世,孩子的努力和母亲的坚韧驱走了悲情,克服了无数常人无法想像的艰难和折磨,孩子今年高分被清华预录,拼命追逐梦想的坚韧精神让人动情。孩子给清华写了一封信,因为身体原因离不开亲人随身陪护,无奈带母求学,请求清华能帮忙解决一间宿舍。清华的回应,让人读到的是大学的温情和人的深情。

    从悲情变成温情,一个伟大的母亲,一个努力的年轻人,一所令人尊敬的大学,给人们传递了多少奋进前行的力量啊。人们感动于母爱的坚强,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从孩子的信中能看到这个母亲的意志是怎样像钢铁一样;人们感动于年轻人的拼搏,这样的成绩真是拼来的,在经历疾病和丧亲之痛后,用坚强和努力活成了让人们尊敬和崇拜的样子;感动于大学的情怀,前段时间北大校长提出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外要建“伟大的大学”――“伟大”之谓曾引发争议,但从这封感人至深的回信,能看到一所大学的伟大,不是大楼,不是大师,而是这种让人肃然起敬的大情怀大品格,成为一个社会的精神高地,向社会输送道德能量。

    我有一事,生死与之,一个身残志坚的孩子报考了清华,清华应该觉得这是一种不可辜负的重托。这时候,一所大学,不仅是一所大学,更是支撑着一个人一个家庭努力走下去的精神支柱。从小身患重残,没有那种经历,可能无法想像那种生活没有了追求的绝望――雪上加霜,父亲又重病去世,命运对这个家庭是多么的残酷啊,这时候,清华成了他们在面对残酷命运的苦虐下绝望无力时眼前闪过的一丝光亮,如果不是这个目标这种梦想的支撑,这个家庭很难走下去。清华这盏灯一直给他们传递着希望感,让他们在无力时有力,失望时重新燃起希望,想放弃时咬牙再坚持一会儿,如今已经走到面前,这盏灯不能熄灭,只能更亮一些。一所大学,应该觉得有幸成为这样的点灯者,让无数奋斗者、无力者、悲观者、落魄者看到前行的希望。

    这封温柔的回信,就是给很多人点起心中的明灯。不仅是给那个走过荆棘后满怀希望的孩子,更是给无数双在黑暗中睁大眼睛的双眸。大学能成为点灯者,这是大学的荣幸。

    那封温柔的回信写得多好啊:在清华园里的所有学子,无论是生活困顿,抑或身体抱恙,都会有“爱” 与“情” 相伴。相信未来的你,也会和活跃在各领域的清华学子们一样,穿花拂叶,除却一身困顿,成就自己的不同凡响。――这样的承诺让人看到,命运会折磨人,生活会捉弄人,但人们不会辜负那些努力拼搏的人。努力奋斗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怕的不是身体残疾,不是穷困潦倒,而是双手一摊无所作为悲叹命运不公的自我放弃。很多像这个家庭一样遭遇残酷命运的人,都在看着这封信,他们心中会立刻燃起一盏灯。

    清华的学子也应该感到,身边有这样让人尊敬的同学,与他们为伴,一起读书一起追梦,是自己的幸运。他克服了那么多的困难才考上了清华,受到这种精神辐射,没有理由不更好地珍惜读书机会。看到身边有这样一个带着母亲上学的同学,用比常人百倍的努力去学习,认真地上课,一丝不苟地记笔记,靠着信念和毅力努力接近自己的梦想,其他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与这样的同学一起成长,相互帮助共同走过,心会更加柔软,意志会更坚韧,更会去爱。

    作为一所大学,深知这种精神的可贵,像捧在手心一样呵护这种梦想,这种精神,也是在完善大学的精神――不仅是清华接纳了这个学生,当他成为清华一部分后,他身上的坚韧精神也会凝入这所大学的品格中,让无数身在其中或在外眺望的人受益。

    清华写了这封回信,相信不是鼻子一酸脑子一热,而是深思熟虑,已经做好了担当的准备,不让任何一个梦想失之交臂,不辜负任何一种努力奋斗。对于多数人来说,再砺志的故事,再热泪盈眶的感动,也很快就会忘记。这新闻,也许只有一天的热度,这感动,也许只有一天的热情,其他人很快就会转向其他热点,但对清华来说,这不是一个热点,不是一场感动,而只是开始。写完信之后,为了让这个孩子圆梦,让母子清华陪伴,会有无数庞杂、细琐的事,怎么让他融入群体中,怎么为生活不能自理的他提供方便,这些都是需要费心考虑的细节。你很快会忘记带母求学的感动,但对清华只是开始。

    看完这两个故事,感动于这两对母子是一时的,然而清华要接纳这样两个孩子所需要做的工作却是长年累月的。要知道这个事比你一时的感动更加深沉。

【责任编辑:江苏记者站】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