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再批科研腐败,借学术圈钱危害有多大?

2017-07-04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黄帅

  今天(7月4日),中央纪委机关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再次发表文章,批评科研腐败问题——科研项目当“圈钱”工具只会身败名裂。

  “海运仓内参”(ID:hycplb)注意到,针对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反腐工作中,科研经费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此前,中纪委多次就科研经费反腐表态。

  2016年4月10日,在同一份报纸上,有文章指出,“科研硕鼠”对科研和学术破坏很大,在腐败症状里,“找发票报销套经费”是司空见惯的路径,“偷梁换柱搞经费”也是屡见不鲜的招数。究其原因,正是科研经费收支管理不够严格,廉政风险防控“阀门”拧得不够紧,才使得“跑冒滴漏”现象得以长期存在。

  腐败染指原本纯净的“象牙塔”,比潜伏在政府机构里的蛀虫更令民众痛恨。一些科研腐败自以为外人不清楚“内幕”,就更加有恃无恐。

  在今天中纪委机关报点名批评的案例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王新海,近日因涉嫌贪污罪和行贿罪走上法庭受审。

  王新海涉嫌两项罪名,贪污罪和行贿罪。他通过虚开劳务费、虚开发票等方式,单独或伙同他人,共计套取科研经费576万余元,并将323万余元据为己有。同时,为感谢在中石油担任领导的老同学给予的项目帮助,王新海还先后给对方50万元好处费。

  类似的案例也曾有发生。2013年6月,时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李宁,因涉嫌将其承担的转基因项目经费转移至名下公司,被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带走调查。

  经查,李宁利用职务便利,以虚假发票和事项套取科研经费转入本人控制公司方式,先后涉嫌贪污公款2000余万元。2015年1月17日,中国工程院主席团经过审查,停止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的院士资格。

  这样的案件也令我们反思,如何解决科研腐败难题?

  制度建设无疑是首要的。正如前文所述,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监管,也为科研腐败提供了制度漏洞。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的管理体系,也就成了亟待落实的事情。

  “海运仓内参”(ID:hycplb)了解到,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对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做出全面部署。其中特别提到,要完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2015年12月,一份更有针对性的文件出台,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特别是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体系,激活科研经费的分配激励功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术研究活力,真正释放创新潜能。

  具体的做法,则是从科研经费的预算体系、科目体系、控制体系、监督体系、管理程序和法律保障等方面着手,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建设。

  资料来源:人民网、新华网、中纪委网站、中国纪检监察报等

  撰文/黄帅

【责任编辑:高晨】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