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在天津
梁辰:“把最“正宗”的香港味道带到天津”

2017-06-29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胡春艳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春艳

  梁辰的茶餐厅开在天津最繁华的商圈,他喜欢坐在餐厅的角落,打量来来往往的食客。这里恰恰像是他观察社会的一个镜头,人们来了又走,有的还会再来;正如这些年他看到的中国,不停在变化,可也有一些东西始终没变。“吃,就是人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梁辰说,“我就想把人人都离不开的‘吃’,做到极致。”

  梁辰是地道的香港人,80后。年少时喜欢玩和冒险,有电影梦,他抓住90年代香港电影辉煌期的尾巴,跑过龙套、当过临时演员,后来正式进过训练班,还干过副导演。他自嘲说,自己电影生涯的“巅峰”,应该是与金城武在《重庆森林》里的几分钟飙戏。如今,曾站在金城武对面那个清瘦的香港少年,已经成为天津餐饮界中的长发帅大叔。

  香港与天津,可以说是梁辰的两个“家”。像是一种神奇的缘分,他的母亲祖籍天津,祖父是天津财经大学一名教授。在香港长大的梁辰,记忆里小时候每到暑假,来天津玩都是最开心的时光。如今,他来到这里,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业,娶了一位美丽的天津姑娘,把根又扎回了天津。

  梁辰的成长,伴随着在两个“家”之间频繁地穿梭,也眼见着这两座城市一天天成长、变化。

  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经济高速发展,“大人们每天忙忙碌碌、行色匆匆,哪有时间陪我们那些小孩子。”梁辰记得,小时候的香港,高楼总是建得又高又快,生活的空间变得很小很挤,可人与人之间似乎隔得越来越远。来到天津,“好像生活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大人们没那么忙,一大家子亲戚常常聚在一起,街坊邻居也都非常热情和气,“人与人很近、很亲”。

  父母对梁辰的教育非常宽松,也顺应了他天生爱自由“不太守规则”的性格。在十几岁别人都一心读中学、考大学的时候,他想方设法挤进了香港电影圈,“那时演路人甲也开心,因为喜欢嘛!”90年代初,香港电影红红火火,因为长相帅气,梁辰也在一些大卖的影片中演过一些配角,露过几次脸;然而没过几年,香港电影热很快褪去,梁辰放下梦想远渡重洋重回校园,跑去澳洲当起了学生,读的是当时最热门的IT专业。

  就在他出国读书的那段时间,香港回归到祖国的怀抱。2001年,梁辰从澳洲结束学业,回香港开了家广告公司。他记得自己去澳洲前,在香港确实听到声音,担心回归后会对经济有所影响,“我自己感觉香港跟之前没什么变化,倒是内地变化得飞快。”

  他记得90年代,香港人从深圳罗湖口岸一出关,就有人呼啦啦围上来问“有没有烟?”那时香港人来内地,身上自带标签“有钱、有消费能力、懂得多”,很多香港人带着技术“北上”投资开工厂。

  来往于香港与内地之间,梁辰发现,内地同一个城市,隔几个月或一年不去,甚至会“认不出来”。城市越建越漂亮,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裕,“后来再从口岸出关,根本没人关注你是从哪儿来的。”

  因为天然的亲近,梁辰决定到天津来找找机会。很快,他注意到,在这个有1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鲜有口味地道的香港美食。梁辰决定,把自己最喜欢、最纯正的香港味道和最地道的香港文化,带到这里。他给餐厅起了一个香港味儿很浓的名字——九龙冰室。

  在天津最繁华的商圈一隅,九龙冰室门口总是坐着排队等餐的客人。常来这里的食客都知道,这家店从老板到主厨再到食材,都是地道“香港产”。在这里,不时还会碰见一些眼熟的香港明星。

  这些年,去香港旅游的内地游客越来越多,大家对香港的美食也越发熟悉和喜欢。最忙的时候,梁辰也在餐厅帮着收银、端盘子,也去厨房洗碗。最让他开心的是,有的常客会主动找他攀谈,“这个味道跟我在香港吃得一模一样!” 还有的客人大老远从北京过来,说朋友介绍这里有最正宗的茶餐厅。

  像是为自己的家人做饭一样精心,即使客人太多供不应求的时候,梁辰也坚持每天从香港空运食材,从云吞皮到“魚蛋”,连奶茶都是在香港配好直接坐飞机来的,“人的一生吃饭的餐数是有限的,应该吃精品。”他会悄悄观察那些剩下一大碗没吃完就走的客人,然后让后厨给他做一份一模一样的亲自尝尝,是不是味道不够好。他笑着说,因为开餐厅,自己胖了几十斤。

  他觉得天津这个原本有些慢吞吞的城市,这几年也变得快了起来,茶餐厅越开越多、越来越火。“每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都需要这样的茶餐厅,好吃、方便又不贵。”他希望城市里忙碌的人们,不要忽略最基本的一些生活需求,比如吃饭、陪家人。

  梁辰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个天津人了,他的香港腔越来越淡,也会用天津人说话的方式感慨,“当个天津姑爷可真是享福!”他身边也有些香港朋友来了又走了,而他选择留下并享受现在的生活。他庆幸这些年自己的坚持,选择了这座城市,选择了这份事业,“无论世界怎么变,重要的是,始终要知道自己是谁,要做什么。”

【责任编辑:齐琪】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