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掌掴群殴到喝尿舔粪便,对校园霸凌怎样惩戒?怎样预防?

2017-06-28来源:共青团新闻联播 作者:共青团新闻联播

  主播君的话:

  6月24日晚,延庆二中一学生厕所受辱视频,在网络引发极大关注。本次事件的处理决定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如何处置校园欺凌事件与防控同等重要。要维护受欺凌对象的正当权益,更要惩戒施暴者,防控校园欺凌的发生。

  被曝视频中是延庆二中的一位男同学,由于患有小儿麻痹被几位男同学歧视、欺负,被逼迫在厕所内手抓并吃掉大便,看过之后令人非常心痛……

  有关部门对于后续处理的态度,一是在调查清楚事实的前提下,依法依规处理有关责任人;二是在了解责任人的动机和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帮扶。此次校园欺凌事件的应对,反应迅速,处置果断,给社会以负责任的交代。

  ★

  6月24日

  23点左右传出视频。

  6月25日

  延庆教委宣布启动调查程序。延庆教委和涉事学校的处置措施也堪称齐备。

  学校便表示已经请专业教师对受欺凌学生进行安抚和心理疏导。

  6月26日

  延庆区教委会同延庆公安分局发布处理情况通报。

  处理结果公示

  各大媒体追踪

  网友广泛关注

  处理结果引起争议

  根据警方通报:7名涉案学生构成寻衅滋事违法行为,其中5人被行政拘留并处罚款处罚,但因属已满14岁不满16岁依法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2人因不满14周岁不予处罚。

  这引起很多人的质疑。

  在很多网友看来,这“蜻蜓点水”般的惩戒没有什么意义,既不能堵住网上的悠悠之口,更无法给抚被凌辱对象一个交代,这7名学生实际上没有受到任何处罚。

  强迫吃粪是成人世界都难以想象的暴行,而这几个学生却因为年龄而不被处罚。更让人忧心忡忡的是,这几个学生把人弄成这样,法律却不能给他们任何实质处罚,如此结果是否会让施虐者觉得——我把人弄成这样法律却不能把我怎么样。长此以往,施虐者可能会有恃无恐,变本加厉,从而校园凌霸会愈演愈烈。

  事实上,公众对此事的质疑还不仅仅是对7名施暴者的惩罚,更是对校园安全的担忧。

  央视新闻发评论质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们怎样才能给孩子一片安全宁静的天空?说好的“预防”,缘何不见踪影?又见“依法不追责”,我们手中真的没有戒尺吗?我们是否真的把“校园安全”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评论称,铲除校园欺凌的土壤,确保校园安全,不能仅靠会议传达或喊喊口号,更不能完全依赖网络曝光或媒体追问,而应切实拿出新办法、新手段、新机制来。

  校园霸凌事件近些年频频出现,但不得不说的一个现状就是——对这种现象网上的重视程度远高于网下。现实中无论老师还是一些家长,都容易将之当作孩子之间的打闹,缺乏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现有法律对不满16岁孩子的欺凌也缺乏足够威慑力,一般只是教育而不能刑责。所以整体而言,校园霸凌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处理的力度往往和网上舆论关注度有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常见的处理策略。

  校园欺凌事件预防重点还在校园

  受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校园欺凌事件难以彻底杜绝,这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也是公众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对待校园欺凌事件,首要任务当然是加强预防,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学校要加强法律教育、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并健全防控校园欺凌事件的安全网,以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家庭要强化教育和监护责任。此外,净化社会风气,防止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是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重要措施。

  人民日报曾发文称,学校要努力做到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环节,用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品格养成。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和处理机制,关注每个孩子的不寻常表现,做到事前早发现,尤其是纠正部分孩子“欺凌行为是可以容忍的”“未成年人不需要担责”等错误认知,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事中及时处理,不让欺凌和暴力现象躲过各方视线;事后对施暴者进行必要的干预、惩戒和教育,促其行为转化。同时,要用心开展超越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的人文教育,开展有尊严、有温度、有质感的教育。

  如何处置校园欺凌事件与防控同等重要!

  这不仅是对受欺凌对象正当权益的维护,也有助于防控校园欺凌,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过程。

  一些学校在校园欺凌事件发生之后,不是正视问题,给予受欺凌者及时的援助、心理疏导和对欺凌者应当的教育和惩戒,而是“捂盖子”,乃至于以威胁受欺凌者的方式隐瞒问题。

  这种方式不仅不利于维护受欺凌者权益,还是对其身心的二重伤害。纵容欺凌者可能导致欺凌变本加厉,乃至于一发不可收。这种和稀泥处理方式,对受欺凌者和欺凌者都是不负责任的,应该坚决反对。

  发生校园欺凌事件之后,正确方法应该是正视问题,及时对受欺凌对象进行安抚和心理辅导,并在调查清楚事件真相的情况下,依法依规惩罚责任学生。

  事发学校不能仅仅当作“家务事”一样关门冷处理,而是要让公众看到对于事件各方的严肃态度,那些欺凌别人的学生收到了怎样的处理,学校建立了怎样的机制来杜绝类似事件。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是必要的,但不是不作为、少作为的借口。

  对于教育者来说,惩罚不是全部目的。欺凌者也是欺凌现象的受害者。反思学校教育的缺失和不足,弄清楚责任学生动机和深层次原因,并不断改进学校的防校园欺凌工作,更是教育者的责任。

【责任编辑:齐琪】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