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国学专家钱逊:“儒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提高每一个人的素质”

2017-06-23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作者:代江兵

钱逊接受本网专访

  “‘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追求是民族精神的基础”

  问:《论语》所讲的为人之道,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起到了什么作用?

  钱逊:《论语》所讲的为人之道,义以为上,群己统一,这两项核心价值,集中到一点,就是“以天下为己任”。这里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文天祥就义后,人们在他腰带上发现一段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可以看作他的遗言。被俘后,他拒绝劝降,不放弃人格追求,宁愿杀身成仁。文天祥在历史上代表着我们的爱国传统和民族精神,而这些精神、思想的源头在《论语》中都可以找到。

  《论语》这些思想不只是培育了这么一批仁人志士,它不但影响了我们民族的精神,还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情感。我们世代传颂,几乎家喻户晓、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些名言,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都体现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民族精神随时代前进而不断丰富新的内容,而其思想基础、核心精神是一贯的,抗震精神、航天精神,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表现和发展。《论语》所倡导的人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也有相通之处。一个人如果一心为己,孜孜于名利地位、个人发展,他就绝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甚至不可能有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以天下为己任,在今天的时代条件下的具体内容,正是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为己,由己,求诸己,是修身的根本态度和精神”

  问:要做好人,成为君子,就要修身。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自身的修养?

  钱逊: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差别主要来自后天的影响和习染,所以人需要并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修养改变、提高自己。

  《论语》关于修养的基本态度是“三个己”:为己,由己,求诸己。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所谓为己,是说学习修养都是为了充实、提高、完善自己;为人,就是做给别人看,沽名钓誉,牟取名利。为己是学习修养的最根本的态度。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道德修养全靠自己,不能推诿于他人或外在条件。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在道德思想境界上达到圣人的境界。此所谓由己。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凡事首先从自己方面要求,而不怨天尤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怕没有职位,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无能,没有能力担当重任。这就是求诸己的精神。

  从求诸己还引出一条比较重要的,就是对自己要严,对别人要宽,这是中国人讲做人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个己”,体现了一个精神:立足于自己。启发个人的自觉,每个人从自己做起,提高全民的素质,是修身的根本态度和精神。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正’是孔子治国思想的核心理念”

  问:您用一个“正”字概括孔子的治国理念,认为孔子的治国为政之道核心是“政者正也”。请谈谈您的理解。

  钱逊:春秋末期,社会动乱,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力量衰落,各诸侯纷纷攻城略地,大小战争不断。诸侯国内,父子兄弟之间篡位夺权的情况层出不穷,礼崩乐坏。孔子的全部思想和活动也都是为了恢复社会秩序的稳定,变天下无道为有道。

  孔子把为政概括为一个“正”字。这个“正”有两方面的含义:正人和正名。正人,是要使人走上正道,包括正人和正己。正名先正人,正人先正己。孔子提出了“帅以正”的要求,不只是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当权者自身也要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的另外一个含义是正名。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人人都安于其位,按他的身份做该做的事,享受该享受的权利,恢复原来的礼制秩序。过去人们批判说,这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社会要发展,就会要求各部分人能各司其职,各守其道,各取其酬。没有这一点,会陷入混乱。

  为达到“正”的目标,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础。

  孔子把政权巩固的基础放在百姓的富足和信任上。正常情况下,先要使百姓富足,然后进行教化。即使经济有困难,也一定要取信于民。失去百姓的信任,尽管还有经济基础,政权也会垮台。

  如此可见,孔子身处乱世,志在救世。孔子的思想,从救世出发;而救世之本在正名;正名之本在正人;正人之要在于正己;正己之途则在自觉修身。这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治国思想。全部儒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提高每一个人的素质。这里可以看出,“政者正也”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为政以德”回答的是“怎么做”的问题。“是什么”当然比“怎么做”更根本。

  孔子强调以德为政,也有片面性,一定程度上忽略法制、刑罚。经过了百家争鸣,又经历了几百年的政治实践,包括秦国成功、失败的教训,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一套治国体系,也就是中国特有的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体系。它的特点,就是德、礼、法三者的有机结合。这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责任编辑:姜继葆】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