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营改增如何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2017-06-21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李宁

  2016年5月1日全面推开的营改增,不仅有效降低了涉及行业的税负,而且产生外溢效应,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数据显示,2016年,在经济增速整体放缓的情况下,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8%,占GDP的比重为51.6%,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比规模以上工业高4.8个百分点;各类新登记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1.6%,而服务业新登记市场主体同比增长24.7%,其中新纳入试点的四大行业新办企业户数月均增加8万多户。这其中营改增功不可没。

  那么,营改增是如何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呢?

  一是营造了公平的税收环境,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推进营改增,首先受益的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新纳入的房地产、建筑、金融和生活性服务。因为营改增之后,上述四个行业对来自第二产业的成本可以抵扣进项税额,减少了行业的重复征税,促进了四个行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比如建筑业原先征收营业税时,对来自第二产业的钢材、水泥等不能抵扣进项,同时建筑物生产的产品转为房地产商品销售时,对建筑业缴纳的税收也不能抵扣,要按照房地产行业5%税率销售全额纳税,产生“全额征税、环环叠加”的重复征税问题。营改增之后,建筑业不仅对来自第二产业的钢材、水泥等行业缴纳的税款可以抵扣,而且在本环节缴纳的税款,流转到房地产行业时可以抵扣税额,降低房地产行业的税负,减税效应呈现连环套扣的连锁效应,整个产业链受惠。

  二是改革具有外溢效应,间接降低了第二产业的税负,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相互渗透、有的融合发展,比如第二产业需要第三产业的服务来支持。由于第三产业缴纳的增值税同样在第二产业可以抵扣税额,这也降低了企业负担。比如,过去电子工业企业,购置写字楼作为办公场所,要缴纳营业税,不能抵扣进项税额。营改增后,工业企业可以对来自房地产行业的进项税额进行抵扣,降低了工业企业的税负。

  营改增之前,为了降低企业税负,很多工业企业的主辅业不分离。比如电子工厂宁愿自己设立一个运输的物流部门和接待的宾馆,也不愿购买社会上的物流服务,不愿将客人安排到其他宾馆购买生活服务。因为购买其它企业上述服务,进项税额不能抵扣,但如果是自己公司办的,就可以抵扣运输部门和服务部门的税额。但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分工越细,越能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所以,营改增之后,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齐头并进,呈现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这与营改增推动制造业的主辅业分离有一定关系。

  三是后续改革及时跟进,推动第一产业发展。由于营改增采取“道道征税、环环抵扣”的征税方式,导致一些企业主动索取发票,降低税负。但是在我国以票控税的模式下,企业索取发票,使得上游产业特别是农牧业等传统上不需要开具发票的产业企业也要到税务局领票,开票就产生相应税收。这样一来,势必影响到第一产业的农牧业企业的实际利益,无形中导致一些行业税负略有上升。但是国家力推的增值税改革,解决了这一问题。从2017年7月1日起,增值税税率由四档减至17%、11%和6%三档,取消了13%这一档税率;将农产品、天然气等增值税税率从13%降至11%。同时,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购入农产品维持原扣除力度不变,避免因进项抵扣减少而增加税负。这一措施收益的主要对象是第一产业的农业。

  由此可见,营改增对于第一产业也体现了支持和推动发展的作用。所以,营改增名副其实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为产业均衡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经济部编辑)

【责任编辑:郭艳丽】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