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李德伦一辈子只有交响乐一件事

2017-06-08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伦兵

  前晚,在已故指挥大师李德伦诞辰100周年之际,著名指挥家汤沐海、邵恩、胡咏言、余隆、谭利华、陈燮阳、徐东晓、张国勇和李心草九位活跃在中国当今音乐舞台的指挥家,齐聚国家大剧院,轮番执棒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出当年李德伦生前指挥过的中外经典名曲,以此纪念这位中国交响乐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在演出前的座谈会上,九位指挥家回顾了李德伦先生对他们的教诲和提携,讲述了“李大爷”对中国交响乐的普及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与努力。

  李德伦长女:

  父亲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上个世纪50年代,李德伦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留学归来,担任中央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前身)的首席指挥,从此走上了开创中国交响乐事业的艰难路程。

  李德伦的长女李鹿说:“很多人对我父亲并不是很了解,以为他一直被鲜花掌声簇拥,其实并非如此。当时他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毕业时,老师希望他留院任教,但那时这完全不可能。如果他当时留在了前苏联,也就没有后来的李德伦。”

  李鹿说,李德伦回国后在中央乐团建立了星期音乐会的演出制度,开始演出古典音乐经典作品。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为了保存交响乐事业,保存这个国家乐团,也曾将京剧《沙家浜》改成清唱剧,后来成为交响乐《沙家浜》。“为了保留国家乐团,他也做了一些违心的事,也曾被人误解。”李鹿直言不讳地说,李德伦在家里经常愁眉苦脸,思索着交响乐的发展,也经常有人不理解他,甚至有一段时间乐队不接受他的指挥。然而,他到各地大学普及交响乐讲座却从来没有停歇过,晚年还保持每年50场讲座,“我父亲有一句话很有名:‘我这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交响乐。’”

  指挥家邵恩:

  农民知道的指挥家只有李德伦

  邵恩在前晚的音乐会上执棒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这是1979年中国经历了十多年不能演出西方交响乐以后,中央乐团在李德伦执棒下首次演出的西方交响乐作品。第一乐章开始的三连音后来被人解读为“命运敲门声”而广为流传。

  这部作品对于邵恩有着特别的意义。他说:“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农村插队,当时放映了一部露天电影《交响乐〈沙家浜〉》,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李德伦。后来我上音乐学院学了指挥,一次我又回到曾经插队的农村,当年的老乡问我现在做什么,我说:‘学指挥’。老乡不懂什么叫指挥,他愣了一会儿突然说,‘嗨,我知道,就是李德伦嘛’。”

  1979年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在民族宫剧场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时,邵恩从天津买了火车票赶到北京来看,那次是他第一次现场欣赏交响音乐演出。

  指挥家余隆:

  “李大爷”的教诲在轻松的聊天中

  指挥家余隆得以与李德伦结识源于家中的世交:“我十几岁时第一次见到李德伦先生,那天我刚刚睡醒,看到我家里狭窄的门口站着一位身材庞大魁梧的人,把门口的光线遮住了,用深沉的声音问:‘丁善德先生在家吗?’我赶紧把外祖父叫起来。后来我坐在那里听他们聊天,第一次体会到了北京人聊天的魅力,他们一直聊到晚上一两点钟。”

  余隆第二次体会到“李大爷”聊天的魅力是在1986年。“当时,李先生和山东交响乐团巡演,我作为学生跟着。在从杭州去绍兴的路上,李先生一直跟他们讲解古诗词,那时候我才发现作为一个指挥家文化有多么重要。”余隆说:“当时和平里9号楼李先生家,是我们所有音乐家最喜欢去的地方,那是我们最温暖的家。大家无拘无束,天南海北地聊天,主要是听李先生说。我们很多的思想蜕变都是在李先生轻松的聊天中获得的,聊天也改变了我们很多世界观。如果李先生的在天之灵看到我们今天还在奋斗,他会欣慰的。”

  指挥家谭利华:

  乐团职业化是他一生的梦想

  指挥家谭利华在李德伦先生晚年时一直跟在他身边。谭利华说:“我跟李先生去过很多地方,他不希望给别人添麻烦,总是说‘我就住你们办公室,只要有马桶就行’。离开时他会给三个人买礼物,给他开车的司机、做饭的师傅和打扫卫生的阿姨。”

  据谭利华说,李德伦去天津乐团指挥,乐团给了他600元钱指挥费他不要,最后用这钱给乐团买了琴弦,因为乐团太穷。

  谭利华说李德伦一生的梦想就是在中国建立职业化交响乐团,“怎么职业化?每天都排练,每个礼拜都有音乐会,都有新曲目,像国外乐团一样。他想了一辈子。现在乐团做到了,但我们依然面临巨大的困难,乐团财政状况与国家经济发展不匹配,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文/本报记者 伦兵

【责任编辑:袁瑞】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