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年代呼唤“屈原式”家国情怀

2017-05-29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魏钊攀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爱国志士屈原被怀王流放,报国无门,最终投江自尽,诠释了一代文人的家国情怀,放在当下来看,依旧让人肃然起敬。

    相传,屈原投江以后,楚国的百姓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来纪念他。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也就有了现在的包粽子、赛龙舟等传统习俗。

    从“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宁死不屈,到“角宿未旦,曜灵安藏”的仰天长叹,再到“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的凛然悲壮,屈原用一代文人的铮铮铁骨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也书写了一段被谗放逐,忠心无处安放的悲壮人生。

    当下,从各式各样的粽子摆上餐桌,到一些娱乐性节目的轮番上演,文化形式不断推陈出新,更新节奏实在令人应接不暇。为历史文化注入时代的血液,演化出多样化的习俗形式,在闲情逸致中回顾历史,群众固然喜闻乐见。但娱乐之后,回归清醒,如何把握情怀和娱乐的边界,找准佳节文化的价值定位,让穿越千年的精神依托历久弥新,是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值得每个人深思。

    在娱乐活动遍地开花,文化市场表面上欣欣向荣的背后,实则是屈原和其爱国壮举的渐渐淡化。透过表面的繁华,不难发现,身处快节奏的当下,传统文化似乎也不可避免地沦为消费品,古风翩雅的文人雅致难寻,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也成为时代的稀缺品。在改革开放的盛世年代,娱乐至上地消费传统文化已是不该,极个别扭曲经典人物的行为更是令人遗憾,浮躁和轻佻的背后,是对历史的亵渎,也是对文化人物的不尊重。

    越是变革重塑的年代,越需要思想的凝聚;越是砥砺前行的时期,越需要精神的支撑。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固然有其不同的价值内容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熔铸在历史灵魂中的家国情怀,流露的自然也是一代代炎黄子孙的热忱忠心,和一段段脍炙人口的悲烈曾经。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前有文天祥恪守忠贞的宁死不屈,后有钱学森矢志国防的毅然回国。在奋发前行、革故鼎新的改革时代,如何以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传承为抓手,摈弃虚伪浮华的表现形式,让简单纯粹的家国情怀深入人心,在改革年代的文化土壤落地生根,仍是当下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有待破解的难题。

    改革年代呼唤“屈原”式家国情怀,身处其中,就需要我们不忘初心,在浓浓的粽香中重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碧血丹心,激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昂扬意气,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端午的“粽心”。

【责任编辑:姜继葆】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