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首次展出140件文物珍品

2017-05-09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蒋肖斌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在北京举办之际,由故宫博物院主办的“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展,于5月8日下午在故宫博物院午门西雁翅楼展厅开幕。

    这是故宫博物院首次利用院藏品举办的反映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型展览,共展出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各类文物珍品140件(套),包括陶瓷、书画、图书、玉器、金银器、珐琅器、钟表、科学仪器、武备、家具等门类。这些文物主要来源于明、清两代贡使往来的礼品、外国传教士带来的礼物、臣属的进献、宫廷采购与定购、奉旨由宫廷或地方作坊仿造的舶来之作等。

    在开幕式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古老的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对外往来的门户,宋元以降,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等特产,通过中国东海、南海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海外,随帆远播,加强了中国与东亚、东南亚、西亚、北非等地的友好往来。随着15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销往海外的中国特产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追捧,同时出现了根据国外要求来样加工制作的产品。

    与此同时,域外的科学思想、工艺技术、仪器、医药以及香料、宝石等生活用品也漂洋过海,被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其中一些还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宫廷,融入王朝政治和宫廷日常生活,甚至对宫廷艺术产生影响。

    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表示,古代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其历经千年所凝结的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文化部已经发布《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鼓励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遗产领域展开合作。故宫博物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承者,也是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徜徉于设计成深蓝色调、宛如浩瀚大海般故宫博物院午门西雁翅楼展厅,仔细观赏一件件精美的展品,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中外使臣执节往返、宗教信徒越洋传教布道、满载新奇货物的巨舶在茫茫大海上远航的景象,使人不禁有穿越时空之感。当年的盛况虽不能再现,但留存下来的遗物,却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

    本次展览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扬帆远播”。主要讲述明、清宫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域外输出的产品。一部分为中国对外输出的瓷器,另一部分为同类于宫廷赏赐品的输出文物。

    中国瓷器作为代表性产品远销亚洲、欧洲、非洲等地,成为全球化贸易商品,流通于世界各地。一方面,中国瓷器改变了东南亚、南亚人以蕉叶、木器、陶器为饮食用器的习惯,被伊斯兰地区人民视为聚会餐食中的上乘用器,被欧洲贵族视为显示身份的象征,竞相购买和拥有;另一方面,中国瓷器引发了日本、荷兰、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竞相仿制。清宫留下的物品中有大量当时赏赐给各国使臣及传教士的同类礼品,这些礼品有些是由宫廷造办处制作,有些是由各地臣属敬献,通过皇帝赏赐的方式向域外传播。它们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并大受追捧,以至于在欧洲掀起强烈的“中国风”,影响深远。

    第二部分为“西风东渐”。主要展示与西方科学知识有关的图书、钟表仪器、医药等方面的文物。

    明清之际,西洋传教士和有技艺特长之人长期供职于中国宫廷,反映西方科学和文化的物品大量进入宫廷,宫中到处闪现西洋奇器的身影,构成中国明、清宫廷独特的西洋景观。种类多样的西洋物品既反映出当时西风东渐以及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脚步,也承载着中国宫廷内中、西科学和艺术持续接触、碰撞以及不断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

    第三部分为“交互参酌”。西方科学技术在宫廷内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工艺原料和技法的输入、造型和纹饰的接纳、西洋绘画在宫廷中的传播等方面,此乃西风东渐在明、清宫廷进一步扩展的结果。而西方王室贵族将房间装饰成中国风格,刮起崇尚中式建筑的中国风,则是东风西渐的体现。

    展览于5月9日正式对公众开放,7月8日结束,展览不单独售票,凭故宫博物院门票即可参观。

    (文化副刊部编辑)

【责任编辑:李明芳】

1 2 3 ... 12 下一页 尾页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