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大时代的浪漫

2017-05-02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沐 沂

  这两天,一个叫范雨素的育儿嫂,成为“屏”时代的又一匹野马。她的一篇自传性文字,以“令人炸裂”的力量感,在各种社交网络横冲直撞。与此同时,产生范雨素的皮村,一个距离北京首都机场15分钟车程的“城中村”,再一次被推到公众面前。

  我的一个同学,一个年轻的文艺理论研究员,3年前跟皮村结缘,成为范雨素们的写作老师。尽管他因此牺牲掉很多业余时间,但清晰体验到打工群体中出现的“彷徨与觉醒”,让这位关注大众文化的学者兴奋不已,“不能奢望写作真能改变他们的命运,但他们是在透过写作理解自己。”

  由此想到几年前一位叫沈之嘉的清华毕业生,她力排众议,选择到基层技校当老师,她对自己知识分子的身份充分体认,并以培育中国未来新工人为使命。她向记者谈到自己对“浪漫”的另类理解:“当你看到社会进步的一个方向,感觉自己跟那么多劳动群众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你作出一个自己认为比较自由、但在常人看来也许不那么正常的选择时,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浪漫呢?”

  许久未见的“浪漫”!浪漫被降格以待,成为儿女情长的专属,已非一日。能有人高擎理想火炬,在大时代、大潮流中寻找大格局的浪漫,的确是令人惊喜的事情,这甚至令人看到历史深处那些青年的影子——他们慧眼看穿历史迷雾,舍身开拓民族进步阶梯,把个人的青春与生命奉献给崇高的事业,“年纪轻轻就做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性命”。一部近代救亡图存的中国革命史,就是一部荡气回肠的青年史诗。

  临近“五四”青年节。回望历史,回味初心,恐怕是今天我们纪念“五四”的正确姿势。“五四”运动让中国青年作为一个群体登上历史舞台,也同时赋予了中国青年爱国、科学、民主、进步的基因。时时向前回望、向内观照这些基因,让一代代中国青年奋勇向前,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史诗。

  年轻人爱读的修仙小说中,主人公遇到修炼瓶颈时,如果觉醒了血脉记忆,便能一日千里、登堂入室。当下,在技术浪潮和消费主义中沉溺与迷惘的年轻人,需要给自己一个契机,让传统“灌”顶,唤回应有的青春活力。

  如果你是一名纪录片导演,眼下就有一个绝佳的选题——记录一个时代病患者的一天。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当下,这种改变已经突破表层,直达生活方式层面。其中令人费解的一面是,丰裕的时代,却充斥着贫乏的生活。

  我们的周边有个庞大的症候群,他们有着标准的动作与姿势——他们是“画符者”,拇指因为多动而格外灵巧,手指在屏幕上如跳舞般飞旋,擦擦划划,对抗着无聊与寂寞;他们是“无力者”,无力出游,无力健身,甚至无力吃饭,一天劳累后,何以解忧,唯有“葛优瘫”;他们又是“孤独者”,即时社交软件的红火并没有解救孤独的人们,家人围坐的温馨,被换作各自刷屏的场景,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变得奢侈……

  不仅不浪漫,甚至有些病态的生活方式,注定最终无法标示我们的时代。被瓦解了想象的年轻人,只有安身于“随大流”中才能找到安全感;而真正的安全感,却与此完全不同。应该像奋斗着的沈之嘉们一样把个人志趣与时代的使命相契合,在实践中训练解读世界和现实的能力,然后一步步让理想盛开于时代。

  与其被裹挟,不如去引领。叔本华说,希望你在年轻的时候就学会独处,能自得其乐并圆融于自我,这才是你要学习的。“五四”之际,祝福每个率先觉醒于喧嚣和功利的青年,正如上世纪80年代年轻人自信的吟唱:“亲爱的朋友们,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属于我,属于你,属于我们80年代的新一辈……”

【责任编辑:姜继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