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不是耍流氓

2017-04-20来源:中青在线

  摘要中青评论我们可以有异性朋友,不一定非得以结婚或性为目的,可以是以情感需求为目的。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认为:孤独不是一个标志,也不是一个诊断,更不是一个结局。千万不要以为我孤独了,我就完蛋了。

  彭凯平:“空巢青年”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巢”空不空是一种心理感受。“空”指的是无、没、虚,甚至是一种挫折感。一个人住在屋子里,如果心怀世界、心念他人,那就不“空”了。

  “我们有人居然说,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是耍流氓。这就是很意外啊,这样的思想都是腐朽的封建思想!”

  “空巢青年”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结果。城市化让很多生活在传统社会环境的人独立了。城市化之前,人们在自己的原生态社区生活,那里有你的村庄、你的家族。在大城市里,你就是一个人,一个漂浮的心灵。2012年之后,超过一半的中国人口住在城里,这是一个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们搞经济建设这么多年,社会的发展变化一定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社会心理效应。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我们现在还的就是过去几十年飞速发展的物质生活的代价——没有跟得上时代的心理生活,其中之一就是“空巢青年”问题。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当代现象,不是我们的年轻人变懒惰、变娇气了,而是社会更加物质化、工业化、城市化了。

  空巢青年:一个人独处时最爱做什么?

  “晚上突然有兴致了,然后就拿起唱吧那个软件,可以自己去唱歌,声音很大都无所谓。”

  “很多人会追着我的朋友圈去看段子。”

  彭凯平:上世纪20年代,美国出现了像当代中国这样的繁华似锦的景象,大部分人都向城市涌去。这过程中就产生了很多心理问题,《了不起的盖茨比》讲的就是美国20年代欣欣向荣所造成的空虚、失落、物质利益、享乐和自私精神,这种心理很容易造成现在所说的“空心病”。美国人走的路,我们中国人重走一遍,而且快速走过美国人走了一百多年的路,这种社会心理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研究的,同样也是可以控制的。

  感到孤独怎么办?

  “我就把我们家所有的衣柜,全都擦了一遍,是在干净的基础上。”

  “逛博物馆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彭凯平:从宏观的角度来讲肯定是被动的。人类总是被动地顺应时代发展。从个体角度来讲,当然也有主动的选择,你可以不参与这个时代的浪潮,也可以停留在过去的时代,但这个很难。我个人觉得,无论是青年的“空巢”还是老人的“空巢”都是时代变化的产物,被动的成分挺大。

  任何关系都可以是我们的心灵支柱:你的同事、同学、朋友……甚至在路上遇到的一个熟人。单身造成的孤独感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烙印——我们一直强调正统、正轨、排他的男女关系,必须是情侣或夫妻。但是,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我们需要有正常的异性交往,要坦诚面对人与人之间心灵情感的需求、工作的需求。我们可以有异性朋友,不一定非得以结婚或性为目的,可以是以情感需求为目的。我们要有亲密的朋友关系,闺蜜、战友、兄弟都是非常重要的心理慰藉。“空巢”问题不是因为大龄单身青年多,而是他们没有学会正常社会交往的技巧。

  印象最深刻的“空巢”经历是什么

  “你如果想去玩,但是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事情的话,你可能顿时找不到自己要干什么。我生日那天,自己一个人在王府井走一天。”

  “自己跑去医院,然后手上扎着针输液。”

  “如果自己想买某一件衣服的话,实在挑不出来哪一件好。”

  彭凯平:我觉得不要刻板地把“空巢”或单身分成好还是不好,要根据个人状况、现实条件,以及心理、生理的特点进行判断和分析。

  事实上,孤独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保护机制。每当你产生孤独感,就会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些事情来排解,说明应该关注你的社会关系、社会情感和社会网络联系。这时候你应该主动找人聊天,做一些有社会意义的事,寻求一种社会联络感,或者利用孤独的时间学习知识,提升自己。孤独感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让我们做更多积极的事情。孤独不是一个标志,也不是一个诊断,更不是一个结局。千万不要以为我孤独了,我就完蛋了。孤独是让我们做一些事情的开端,让我们开始新的人生历程。(沈杰群)

  

【责任编辑:郭艳丽】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