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韩国选择性遗忘“萨德” 恐怕不能如愿

2017-04-10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作者是复旦大学朝韩研究中心主任

  中韩关系因“萨德”出现较大波动,所产生的一些负面后果也给中韩民间交流、两国企业造成消极影响。对于这一问题,中韩两国政府与民间最近都出现过不少争论与争议。

  在中国,少数学者对他们所理解的“对韩经济报复”表示不理解,甚至是反对。这很正常,因为中国国内的舆论从来不是一种声音。与此相比,韩国对于所谓“中国经济报复”的反击舆论很“一致”,这也可以理解。

  但在韩国,有一种观点令人担心,即认为中韩关系已经步入“后萨德时代”,在“萨德”木已成舟,变为既成事实的情况下,中国没必要再采取什么反制措施,甚至认为“报复的风头似乎已经过去”,中国正自寻出路,改变因“萨德”而生的中韩关系困境。

  不能不说,这是一种误读,因为中国关于“萨德”的立场未发生任何变化。

  公开反对“萨德”的声音之所以有所“减少”,原因大致有几种。

  一是韩国正进行因朴槿惠被罢免而提前进行的总统大选。中国不愿过度强调这种声音而为韩国政客利用。在韩国政坛,朝鲜因素、对朝政策总是被政客当做攻击对手的有力武器,这是韩国政治中的“北风”因素。中国不愿意在中韩关系出现负面情绪的情况下,韩国政界刮起“中风”,那会进一步冲击中韩关系。

  二是信息传播规律使然。一方面,目前国际上大事件多,冲击性事件多,这些事件的发生相对掩盖了“萨德”的热度,“萨德”相关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另一方面,“萨德”问题已经占据中韩等国主流媒体的热度排行榜相当长一段时间。久而久之,受关注程度也在降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审美疲劳”。

  或许正是由于上述原因,部分韩国学者与媒体认为,中国对“萨德”的批评调门“降低”,意味着中国在该问题上的立场出现转变。同时,一些韩国媒体过度放大了不赞成“报复萨德”的部分中国学者的声音与立场,因为这些学者的声音让韩国觉得“更舒服”“更愉悦”。中国国内某些媒体也“出口转内销”,自洽式推动、放大这些看法与声音。

  事实上,中国民众的反“萨德”情绪并未如韩国想象般有所软化,而且事实上已经蔓延到乐天以外的企业与领域。正如韩国媒体报道的那样,现代、起亚两个公司在华销售急剧下降,其他相关产业也感受到中国民众情绪的冷淡。同时,这种情绪也正在固化成为某种韩国形象的类同物。从政府层面来看,中国的立场非常坚定,并未松动,甚至正在准备应对“萨德”问题的外交、军事与政治手段。刚结束的中美元首会晤也将这一问题作为重点议题。

  “萨德”问题已经成为中韩关系发展的重大障碍。这一障碍随着时间的积累,解决难度只会越来越大,而有关势力也正利用韩国政局的混乱,试图尽早“生米做成熟饭”。可以想象,无论是哪一位候选人当选新一任韩国总统,其就任后的第一个外交难题就是中韩关系与“萨德”问题。

  相应地,如果韩国选择性遗忘“萨德”,或者故意绕过“萨德”,并试图引导中国绕过这一问题,恐怕不能如愿。相反,这种有意“脱萨德”的自洽式逻辑和“希望式思考”,以及逃避掩盖问题的做法,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重中韩双方解决“萨德”问题的难度。正视该问题,努力寻求共同解决方案,发展中韩友好关系才是真正的“捷径”。(作者是复旦大学朝韩研究中心主任)

  您看完这条新闻的表情是?

【责任编辑:董志成】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