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英雄坐标】拒绝遗忘,英雄之名不应随战火硝烟散去

2017-04-04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宋子节

    宋子节

    清明时节,追古怀远。平日安静而庄严的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在每年清明节前后总会迎来全国各地的大批纪念者。他们中有年近耄耋的长者,也有天真稚气的孩童,有烈士的家属,也有与烈士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在这个追古怀远的传统节日,他们怀着哀思与敬意聚集在这里,追忆英雄,铭记民族精神的崇高与力量。

    缅怀先烈,是感佩与怀念他们宁死不屈的节义和以身许国的凛然。回顾往昔峥嵘岁月,无数英雄以其血肉之躯筑起民族新的长城。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英雄是不仅是史册上闪闪发光的名字,更是无数的无名之名共同铸成的丰碑。1962年归葬灵丘平型关烈士陵园的556位115师烈士的遗骨,至今只有76位留下姓名。战死沙场时,他们大都17-26岁。韶华之火燃尽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为人类的和平事业奉上年轻的生命,却最终归于寂然而无人知晓。这是战争年代英烈的悲凉。时光荏苒,英雄之名不应随战火硝烟散去,而要牢牢铭刻在民族记忆的深处,成为支撑民族向前发展的精神指引与力量源泉。

    纪念英雄,也是对无数默默奉献的烈士家庭的致敬与尊重。当英雄选择为国家、为人民牺牲生命的时候,他(她)也选择了将失去亲人的沉重痛苦留给家人。“等父亲老了,如果自己能推着坐在轮椅上的他晒太阳都是很幸福的。但是这种普通人都品尝过的幸福,烈士的孩子们却从来没有得到过。”原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回忆父亲的时候写下了这样的字句,“作为烈士的子女,甚至没有机会当面亲口叫出那么普通的几个字:爸爸,妈妈。”为了撑住家庭中骤然失去的一隅,烈士的亲人一边忍受着丧失至亲之痛,一边担负起几倍于常人的家庭重担与责任,以小家的破碎,换来千万家庭的温馨与和睦。和平时期,每一次纪念英烈的活动,既是对英雄的追忆,对其亲人而言也是一种慰藉与温暖。

    铭记历史是为了以更加坚定的脚步前行。英雄精神既是个体的精神指引,也是民族的前进方向与动力。和平年代,虽然远离了战火和硝烟,但是却时刻面临着信仰与变革的考验,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浪潮一次又一次冲击着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念。面对解构英雄、恶搞历史的不良信息甚嚣尘上时,人们再次走进革命纪念馆,触摸真实存在的英雄人物,感受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无数英雄的身影汇聚成为信仰坚定、言行无私的楷模形象,廓清思想的迷雾,既引领着个人追求高远而坚实的理想,也为中华民族铸就屹立不倒的精神航标。

    致敬英雄,致敬他们的抛家舍业与以身许国;致敬英雄的家人,致敬他们的坚强隐忍与无私奉献。他们用血肉之躯与坚韧勇敢,筑起当今无数人的幸福生活,成就民族复兴的光明道路。铭记历史,坚定前行,以民族英雄之精神,指引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伟业。

【责任编辑:于璧嘉】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