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和《资本论》都能讲,这个老师是什么大神?

2017-04-01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中青军事发布·张茜

  张继国:海军潜艇学院教授。一个不太简单的教员。

  “不是自夸,他讲课真是讲得特别好,有机会真想让你们听听。”海军潜艇学院教授张继国的妻子李月华对几个年轻记者说。

  “张教授的课没听够。”海军潜艇学院的毕业生苗齐也这样告诉记者,“对,对。”他的同班同学李林峰和谢明昕在一旁点头。

  沉浸在张继国的故事里已经一月有余的宣传干事高密则有点遗憾地说:“可惜我没听过张教授的课。”

  来到潜艇学院,所有人都不停地强调他讲课“特别好”。但张继国只能略显无力地对记者摆摆手说:“现在讲不了啦……”

  今年60岁的张继国几个月前刚做了恶性肿瘤切除手术,刀口从后背开到前胸,体重锐减20公斤。

  来看望他的学生们感慨,教员的声音不如以前讲课时洪亮了。但苗齐还是抓紧时间和张继国讨论了一下《资治通鉴》的读后感。在学生们眼中,张继国是个什么都懂的“全方位”教员,总想听他再上一课。

  学员自发到医院看望张继国教授。

  书砌的“席梦思”床垫

  和张继国一同住院的病友们相继离世,但他倒看得开,还是每天与书为伴。在家里,妻子李月华把他经常坐的地方都摆上书,“手边永远有书”是张继国一直以来的生活习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家都流行买“席梦思”床垫,但张继国的工资都用来买书了。李月华常指着床板底下砌起来的书对客人说:“瞧,我们家的‘席梦思’在这儿呢!”

  早年间,李月华穷得理直气壮。她从不羡慕那些买得起进口面料的女同事,身边有如此好读书的张继国,她相信“那些东西都会有的”。

  “聪明!他真聪明!”59岁的李月华夸起丈夫来一点也不含糊。

  那个年代,他们为了省下两分钱,宁可骑车50分钟去远郊市场买大白菜,但一下拿出全部积蓄——1万多元——给张继国报了一个中国人民大学在青岛开办的在职研究生班,读的是法律专业。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张继国教授一家人的合影。

  张继国一边上班一边攻读,果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毅力考取了学位。同时他还以学者的自我要求写了不少论文。

  在张继国的战友和老朋友们看来,一直保有学者的独立思想是张继国身上最大的闪光点之一。

  计划经济年代,在潜艇学院工作的张继国研读了《资本论》,认为国家应该高度关注市场经济,他写了一篇8000多字的文章——《市场经济纵横》。“那时候对市场经济是比较忌讳的,到处投稿都没人敢用。”后来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一出,这篇文章被刊登在多家刊物上,引起不小的反响。

  过去几十年中,张继国还涉猎历史、军事、国际关系、政治、法学、文化领域,自己编撰出版的书包括《民事法律风险防控研究》《文化战略研究》《经济建设法务纵横》《胶澳春秋》等。

  而他读过的书和写过的书,最终都随着岁月推移化成了如今学生们眼中的“底蕴”。

  在1999年建国五十周年阅兵中,张继国担任水兵方队政委。

  “你听他讲课,就被震住了”

  一提到张继国的课,活泼的谢明昕就伸直脖子,夸张地瞪着两只大眼睛说:“你听他讲课,就被震住了!”

  “有底蕴”“气场强”是几个毕业生对张继国讲课的一致印象。

  他教的这门课叫《军队政治工作发展史》,是一门部队院校特有的政治工作专业加训课,安排在周六。这门课的学员人数原本只有24人,但实际听课人数经常多出一些,不少周六没有其他任务的同学,经常会慕名前来旁听。

  张继国讲课不带教案,一杯白开水,一讲一上午。

  但是为了准备一节课,他要研究3天,经年累月都是如此备课。因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张继国觉得“不能用旧教案糊弄学生”。

  这门课到底是讲什么的?

  “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我们要弄明白为什么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是对的”。这些都是从张继国口中说出后,印在学生脑子里的话。

  但张继国不是要大家把这些东西背下来,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形成自己的理解。

  苗齐的学习笔记上画着三个圈。一个空白的圆圈代表日本,一个空白圆圈里加一条横线代表美国,一个空白圆圈里画了太极两仪则代表中国。

  第一次化疗后张教授仍旧坚持读书学习

  张继国给他们讲,这代表这三个不同国家的人的不同思维方式。如果同样是一队兵走到悬崖边,日本兵会直挺挺地继续向前走,美国兵会选择停下抗议,中国士兵呢?他们既不会停下,也不会走下去,而会改成原地踏步。

  张继国想用这个例子让学生明白,人和人思维方式是不同的,解决中国的问题,有中国的方法。

  他喜欢站在三尺讲台上和学生们分享他对事物的理解和信仰,他的成就感来自对学生的影响。

  尽管苗齐毕业后在核潜艇基地做军事工作,并非政治工作,但他一直把当年上课的笔记带在身边。

  这个笔记上不仅有中、美、日的这三个圈,还有“吉——吝——凶——悔”的《易经》八卦图,也有某场战役的细节故事。

  总的来说,苗齐他们觉得张教授上课是“形散而神不散”。

  张继国推荐的许多书苗齐都读了,比如《易经》《资本论》,现在正在啃《资治通鉴》,当时的上课笔记也成了他现在的读书笔记。不过他始终觉得自己和教授的底蕴相差太远,有些东西无法理解,“还想上课”。

  “我每个战场都走过”

  张继国不人云亦云,他讲的东西都是他信的东西。他的理论是用实践来作支撑的。

  为了讲好《军队政治工作发展史》,他带着学者的严谨,对历史记录一一考证过。

  张继国自己上学时曾问过老师一个问题,洛川会议这么重要,为什么不在西安或者延安开?在延安开按道理才是合情合理,领导人当时都在,只要其他人一聚起来就可以。

  但当时的老师没给他解释明白。到了张继国自己讲课的时候,他就从青岛亲自跑了一趟陕西洛川。

  他到洛川会议旧址找答案,那里很小,里面陈设也很简单,转完出来碰到了一个守门的老大爷。大爷在洛川土生土长,了解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张继国向他请教。

  大爷说:“这个很简单啊,当时交通不方便,进洛川就这么一条道,当时开会的人有延安来的有西安来的,而洛川是在西安和延安的中间,这样的话两边聚起来时间最短。”

  这个解释把张继国说服了。而这个大爷,就是实践中才能遇到的,实践就解决了问题。

  “我到延安,从吴起镇到枣园一直到杨家岭,每一个战场都走过,一点儿都不含糊,包括卿华边、羊马河、盘龙三大战役的整个战场我都看过,而且作了很多记录,画了很多标记。”张继国说。

  在他看来,走这些路,对理论知识是一个很好的验证。有些在课堂上和书本上很难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一两句话就解决了。

  “讲好一门课程也是这样,对一件事情也是这样。”张继国爱钻研书本,但不是书呆子,他也传授学生人生哲学的世界观。

  谢明昕记得张教授说:“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我们做事是为了成功。还是要避免失败。”

  苗齐则记得张教授说:“说话要说实话。”而这个“实话”,在20多岁的苗齐脑海里,是“符合实际的话”。

  所以,虽然张继国讲的《军队政治工作发展史》课程只有半年,但他却是学生们“全方位”的导师。大家毕业之后有事情还是会找张继国商量。

  如今,张继国在家养病静待退休,但他的心静不下来。

  他还有一份博士论文没有完成,还有一本书没有写完。他还曾和老同事鲁笑英教授约定,准备退休后去革命老区义务支教,他想教历史。

  在妻子、儿子、学生、战友眼中,张继国从来都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困难”这个词。而他面对病痛的豁达和开朗,又一次激励了周围的人。

  讲课时神采飞扬的张教授。让我们祝福他战胜病魔,能够回到他最热爱的课堂。

  文字:张茜

  制作:刘阳、王达

  投稿邮箱:junshibu@126.com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责任编辑:董志成】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