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95后为何不爱流行爱民歌

2017-03-22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磊 通讯员 汪漫泳

  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这些被比作“清流”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开始走红,终于打破了音乐选秀、明星音乐竞技真人秀“霸屏”的格局,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此之后,安徽卫视在周五晚间黄金时段推出国内首档大型中国风音乐竞唱节目《耳畔中国》。该节目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按照《耳畔中国》音乐总监捞仔的说法,《耳畔中国》不是简单的民歌竞唱,而是对来自中国各个地域、各种文化风格的本土音乐的一次大巡礼,是一场文化盛宴。“我们有太多散落在民间、没有挖掘出来的好音乐,我特别希望能够有一档节目将它们给大家一一呈现出来。”

  对此,他认为,民歌才是真正的中国风,它与每个地域的文化紧密相联,青海花儿、陕北民歌、川江号子、彝族歌舞都与当地的山、水、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是真正属于中华民族的歌曲,而《耳畔中国》将这些民族民间音乐以更为现代、更为时尚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喜欢。

  值得一提的是,参赛选手中涌现出一批95后新秀,打破了人们的旧有思维——民歌不是年轻人喜欢的艺术形式。

  捞仔坦言,他正是看到了年轻一代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所以对中国风音乐的传承及“走出去”充满信心。“年轻人喜欢流行乐、玩摇滚,这些都没有问题,但中国文化才是你的基因,我们希望通过这档节目,培养年轻一代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看到只要运用很好的方式,中国风的音乐也能够在全世界风靡起来。”

  “民歌是不是太土了?”这个问题曾经长期困扰着参赛选手蓝晓宁。作为一名音乐学院在读的学生,她小时候学习唱民歌时,曾经为此受到同学的质疑和嘲笑。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理解民歌里的情感表达和民歌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当她慢慢地向身边的朋友分享这些美好的音乐与感动时,那些年轻人“也受到了影响,时常会哼起几句民歌”。

  当蓝晓宁站在《耳畔中国》的舞台上道出心中曾经的无奈时,文化学者郦波教授点评道:“土”不是真的土,而是中华民族的根。土的壮阔,美的撩人。

  同样年轻的JAHA乐队,是一群蒙古族的95后年轻人组成的乐队,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对草原的音乐文化传承充满了使命感,他们立志要成为草原上最出色的一支民族乐队,坚持自己本民族的音乐风格,走向世界。不过,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他们遭遇了家人的反对、资金的短缺等重重阻碍,但彼此间的互相鼓舞,让他们一直坚持走下去。

  八音赫赫,是一名满族姑娘,艺术学院毕业后就顺利地进入文工团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上网搜索本民族歌曲,可搜索结果却寥寥无几。她意识到保护自己民族的音乐的使命感,于是毅然辞去了体制内的工作,从事自己民族的音乐保护工作。

  近两年来,她发现,掌握着这些老民歌的民间艺人相继离世,发扬和传承已经越来越紧迫了。于是她决定勇敢站出来,通过《耳畔中国》这方舞台寻找更多的人来共同从事这项事业。

  “我们重视市场竞争,但我们更重视电视人身上的这份责任,更重视传播的社会效益,而且我们坚信,对于美的认知是没有年龄界限的。”据《耳畔中国》制片人吉青介绍,“事实上,在实际的反馈中,反倒是有非常多的90后观众与我们节目进行互动,表达对节目的喜爱。”

  《耳畔中国》不仅邀请到著名歌唱家阎维文、作曲家王黎光和歌唱家雷佳担纲专业评审,还邀请到著名学者、担任《中国诗词大会》评委的郦波教授,现场讲解歌曲背后的文化知识与渊源,让青年观众可以理解到民歌的“前世今生”及其所展示的人文情怀,起到文化育人的功效。

  “可以说《耳畔中国》营造了两个场域:一个是演绎民歌天籁、充满视听享受的竞技场,一个是承载厚重解读、传递优秀文化的舆论场。在这两个场域之中,节目打破了观众与民歌之间的沟通壁垒,真正将文化与娱乐进行了无缝的勾连穿插,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之中为观众植入了一份重要的文化认知。”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评论道。

【责任编辑:郭艳丽】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