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振兴实体经济当有一颗匠心

2017-03-19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胡敏

    作者:胡敏(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振兴实体经济,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的热门话题。

    习近平总书记两会期间在辽宁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他告诫,辽宁老工业基地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新一轮振兴发展也要靠实体经济。李克强总理更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要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

    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境遇尴尬

    发展实体经济之所以得到如此关注,的确是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生存压力加大,实业投资回报率低。由于虚拟经济投资回报率高、回收快,大量资本流入虚拟领域,虚拟经济不断膨胀,社会资本“脱实向虚”和企业“弃实投虚”加剧。

    影响近年国内实体经济发展的原因多多,既有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挤压加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产业形成冲击,也有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支撑我国实体经济30多年快速发展的传统要素优势正逐步减弱,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实体经济运营成本刚性上涨,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当然还有长期积累形成的供给质量效率不高等结构性问题、市场环境不完善等机制性障碍,全球产业格局深度调整,国际产业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外部压力等所致。

    现在大家都感觉到,如果企业热衷于资管理财产品而不踏实做实业,没有实体经济做支撑,虚拟经济终究是“空中楼阁”。只有将金融之水重新引流入“实”,我国经济运行才能继续平稳向好。因此,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这为实体经济从业者带来了利好、带来了更多新期待。

    对实体经济的认识必须理性回归

    在当前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交互发展中,我们需要做一点正本清源的工作,这也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实体经济从概念上讲,是指涉及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的经济活动,既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贸物流业、建筑业等提供实实在在物质产品生产(主要是制造业)和服务的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信息、艺术等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的部门。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讨论信用和虚拟资本问题时,他就指出,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形式,其本身并不具有价值,这与实际资本有根本区别。虚拟资本可以被当做特殊商品在市场上买卖,其价格的变动仅表示市场对有价证券未来收益预期的高低,与它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变动完全无关。虽然虚拟资本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虚拟资本的循环就构成了虚拟经济。但虚拟资本的运动体现着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质,虚拟资本的产生以现实资本为基础,所获得的利润也来自于现实资本的生产。从剩余价值理论看,虚拟资本的利润是实体经济产生利润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存在。马克思还明确指出,虚拟资本规模一旦超过现实资本过度地发展就会引起资产泡沫。

    尽管时移世易,随着商品经济和技术变革飞速发展,但今天的现实状况,还是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这一正确判断。无论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经济体重新回归发展制造业、寻求“再工业化”的政策选择,也为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选择“振兴实体经济乃是重中之重”提供了理论注脚。

    实体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根基,是创造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一个国家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同时,实体经济也是虚拟经济发展的根基。只有坚持“以实为本、虚实并举”的原则,促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协调发展,既大力振兴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又按照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稳步推进虚拟经济有序发展、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助推器”作用,我们才能形成“虚”“实”良性互动的国民经济运行机制。

    振兴实体经济的着力点何在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在强调“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时,落脚点是“创新”。不仅要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来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还要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来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是推动我国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实体经济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两大抓手。

    必须看到,当前振兴我国的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虚实力量的一次促进性调整,是新旧动能接续的一次融合性转化,更是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必然要能够沉下心来,发扬一锤一锤钉钉子精神。

    总理在报告中就指出了,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今天的中国,振兴实体经济,必须要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形成叫得响的“中国技术”“中国质量”。

    向外看,我们都知道德国制造的4.0,瑞士的钟表和日本制造的精益求精。这几年中国人能到日本抢购高价电饭煲、马桶盖,重要的还是其品牌和质量。有报道,日本三菱电机推出的“本炭釜”内胆电饭煲为了站稳高端电饭煲市场,将各项工序做到极致,其炭胆的生产周期要花5个月时间,最初全炭胆月产量只有50个,看似落后于工业化时代的步伐,但其执着再现“土灶”米饭口感的匠人精神,赢得了消费者的尊敬和忠诚。向内看,我们的华为秉承“痴、傻、憨”专注精神,28年坚持只做一件事,别人炒房炒股,华为不为所动,坚持不上市。 在2015年,华为向苹果公司许可专利769件,苹果公司向华为许可专利98件。这意味华为正在向苹果公司收取数量可观的专利许可使用费,这也让华为牢牢占据本土市场份额最大的品牌。还有像海尔,坚持不给外国产品做代工,真正做好品牌,走自主品牌之路。目前借助新经济,已由一家传统制造家电产品的企业转型为互联网企业,面向全社会做孵化创客的平台。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虽然是制造大国但大而不强,很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国每年进口芯片的金额多的时候达到2300亿美元,进口芯片花费已经超过了石油。中国在机器人减速器、高档数控机床、高性能传感器等方面还没有核心技术,即便是在国产化率很高的高铁行业,轮轴技术和一部分控制器技术也没有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板凳要坐十年冷”,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和“工匠精神”赢得中国的创新未来。

    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有制度创新,要勇于破除束缚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要完善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落实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广聚天下英才,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让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迸发。

    结构调整大浪淘沙,技术变革风起云涌。要振兴中国实体经济,必须抵得住各方面纷扰和诱惑,在变革的喧嚣中安放一份工匠的灵魂,中国实体经济就能破茧重生。

【责任编辑:邓江秀】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