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云长孙女尚慧敏:尚派艺术有了很大起色

2017-03-10来源:千龙网 作者:纪敬

  有人说“京剧就是男人的戏,越剧就是女人的戏。”男人对于女性美的要求,和女性对于自己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四大名旦都是男的,且后人难以超越。

  “我不愿意张扬,只是想把成绩做出来,教出好的戏曲演员,让观众潜移默化的了解尚派,改变对尚派艺术的认识误区。”尚慧敏是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的嫡长孙女,作为尚派传人,今年69岁的她有时还在舞台上露面,更多时间在教授京剧艺术。

92

  尚慧敏在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京剧。千龙网记者 万小军摄

93

  尚慧敏是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的嫡长孙女,作为尚派传人。今年69岁的她有时还在舞台上露面,更多时间在教授京剧艺术。千龙网记者万小军摄

  旧梨园有规矩 荣春社真讲究

  “我祖父曾在信中提到,孙子辈里我最疼这个孙大妞,她爱唱什么唱什么,我不干涉。”尚慧敏想起祖父尚小云的第一印象就是豪爽、痛快。

  1937年,尚小云开始筹办“荣春社”,一个民办的戏校就设置有中医、西医、骨科,家里还有3个裁缝,专门给戏校的孩子们做衣服,四季的款式都不带重样的。冬天是航空帽、青布棉袍罩大褂、白手套、口罩,秋天有一顶瓜皮小帽,夏天是竹布大褂。这些半大小子们穿着校服,手里打着“气死风灯”,排着队穿过琉璃厂走到大栅栏中和戏院,胡同里的居民都走出来观看,在当时也是一道风景线。

    科班里虽然没有文化课,尚小云要求学生吃饭前坐好唱昆曲大词。昆曲里大段大段的文词也是够学生背的,唱完了才能吃饭。过去科班都是男孩子,练功很苦但是尚小云依然严格要求,不好好练功该打就得打,但是生活上吃穿都不含糊,照顾得很是周到。尚小云家养了5个厨师,“祖父讲究孩子们的饭食一定要好,要是伙食不好,他当场就能掀桌子,‘走,带你们吃好的去!’”

    尚小云的儿子尚长春、尚长麟也在荣春社坐科,学戏都是从昆曲打底,之后学习京剧,还得再学河北梆子。“犯错了,别的孩子要打5板子,我父亲都得挨10板子。”都是学员待遇,谁也不把尚小云的儿子当少爷。尚小云是东家,兼管理,又是教师,加上他自己还要演出,所付出的精力和财力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94    

尚慧敏选学生没有设定标准,都是在教学当中发现苗子,“只要来了我就愿意教授。”千龙网记者 万小军摄

99    

尚老师小班授课主要教的是戏曲学院的本科生,平均年龄也就19岁,一般三、五个人最多也就十几个人,手、眼、身、法、步皆口传心授。千龙网记者 万小军摄

    老实继承是基础 大胆创新可尝试

    “祖父继承传统的东西比谁继承的都老实,要说创新比谁都胆大。”20世纪20年代,尚小云演过一批时装戏,其中一出叫《摩登伽女》,他演的摩登伽女,烫发,穿印度风格的服装,脚下是玻璃丝袜、高跟鞋,还把腿毛剃光跳英格兰舞。为了跳这个舞,他专请了一位英国舞蹈教师来教授。这出戏还用上了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

    在京剧的舞台上没有纯属自然形态的原貌,唱、念、做、打都有自己的程式。生活中的自然形态都须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美化,观众知其“形”而解其“意”,这是一门写意的艺术。

    京剧大师梅兰芳曾提出“移步不换形”,通过“移步”,京剧的程式能够灵活多变,更具有可塑性,“不换形”是指京剧的本质形态不能变。

    虽然京剧能包容一切,把交响乐、民歌都能“归我所用”。但是尚慧敏坚信这句话,京剧的发展是要本着程式和规则一点点改进,向前走。如果改动大了就把程式的美破坏了。京剧的胡琴伴奏是可以根据人声条件调整调门,这个软硬度的调节比西洋乐器要活泛,民乐器是竹子做的有柔软度,而交响乐会比较生硬。在尚慧敏看来,京剧搭配交响乐是可以尝试的,但并不能往那个方向发展。

    京剧移植了很多地方戏,像昆曲、弋阳腔、梆子腔、汉调、川剧等的元素。尚慧敏认为,未来还是可以多向国内的剧穿插吸收,从而保留京剧艺术的精髓及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97

    尚慧敏要求学生必须唱F调,才能体现尚派阳刚的一面。千龙网记者 万小军摄

98

    尚慧敏:“我没白在北京呆了这么多年,尚派也算有了很大的起色。”千龙网记者 万小军摄

    一字一句口传心授抬手投足皆是功夫

    国家京剧院的一团演员戴忠宇,在中国戏曲学院读在职研究生,跟随尚慧敏老师学习尚派艺术,她觉得尚老师就像奶奶一样亲切和蔼。平时尚老师小班授课主要教的是戏曲学院的本科生,平均年龄也就19岁,一般三、五个人最多也就十几个人,手、眼、身、法、步皆口传心授。

    “我那会儿学戏,老师教得真是仔细。”尚慧敏自幼随祖父尚小云在西安边上小学边学戏,启蒙戏是《打青龙》,后来又回到北京生活。“一早上5点多到陶然亭练功,9点回家吃早饭然后接着吊嗓子。午饭后再去老师家学戏,一段《女起解》反调就唱10分钟,一共8句,老师教了一个月。”尚慧敏在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教学时,都是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学生的,“这就是打基础,从开始就要学扎实了,再学别的就离不开这个框了。”舞台上的历练很重要,功夫还得下在平时。

    现在,中国戏曲学院本科阶段的学生学京剧,要是先看音配像和资料,自己揣摩得差不多,心里有数了,找老师说戏,学习身段、唱腔、表演,再一点点纠正。“本科阶段的学生唱腔是会了,但是吐字、表演的劲头儿,都得需要老师指点,口传心授,还很多东西需要学生自己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现在学生要接受和学习东西太多,不像旧梨园科班里的学生就是一门心思唱戏。

103

    尚慧敏演出照(尚慧敏供图 千龙网发)

104

    尚慧敏演出照 筱涵秋摄(尚慧敏供图 千龙网发)

    人们对尚派有误解 “还是男旦比较适合”

    尚慧敏选学生没有设定标准,都是在教学当中发现苗子,“只要来了我就愿意教授。”因材施教,不仅教授青衣,还有花衫、刀马,要让学生在唱念做打上都要提高一个层次。

    “民间对尚派还是有误解,都感觉是以武为重。”其实不然,尚派艺术由于声音高劲圆亮,以刚为主,很适宜传统青衣的唱法,以“二祭”——《祭江》《祭塔》及《玉堂春》《探母》等唱工剧青衣戏享名于时。《祭塔》是正工青衣唱功戏,在京剧界素有“立死的《祭江》,坐死的《祭塔》,跪死的《会审》”之说。

    尚小云有条好嗓子,上能到高八度,下能到低八度。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嗓音条件,而是加入高难度的唱腔,用技巧完成唱腔。在每出戏的慢板中设计“回龙腔”,这也是尚派的一大特色。老一辈的京剧大师都说,学习流派不能死学,死学就把自己的学死了。“把特色学回去,然后把学的东西在自己身上消化了,体现在自己风格,又不失流派的特点。”

    尚慧敏要求学生必须唱F调,才能体现尚派阳刚的一面。“尚派对演员既要求有一个高亢的好嗓子,又要求有扎实的武功,一般女演员很难具备这样的先天好条件和后天的好体力。坤角15、16岁就拜祖父为师,也就唱到30多岁,唱不动了。体力也跟不上,逐渐就转行学别的了。”尚慧敏认为,“学习尚派的还是男旦比较适合。”这也是尚派艺术难以被广为流传的一个坎儿。

95

    北京京剧院副院长李师友一个电话打过来,把尚慧敏又召回了北京教授尚派艺术。千龙网记者 万小军摄 

96

    学生们上尚慧敏的课都感到轻松愉快,觉得她是位和蔼可亲的奶奶。千龙网记者 万小军摄 

    尚派有了很大起色“没有京剧就没有流派”

    “尚大姐,来北京给我们说说尚派戏吧。”北京京剧院副院长李师友一个电话打过来,17岁就加入了佳木斯京剧团的尚慧敏,在退休后又回到了北京。

    这次回北京不仅是“回家”,更是让尚派再显峥嵘。解放后随着尚小云离开北京去了陕西,尚派艺术在京的往日盛景随人走而降温。尚家为人低调,也很少显山露水。

    往年春节,北京的演出舞台百花齐放,京剧的戏迷们尤其喜欢哼唱的各大流派的经典折子戏,所以京剧院奉上的流派联唱特别能吸引票友。一到这时候,梅、程、荀派都是后继有人,弟子们纷纷登场,新生代已经崭露头角,唯独尚派有缺口。演出单位只好选些功夫硬,嗓子好的演员顶上去。北京战友京剧团的丁晓君就曾被“抓壮丁”,临时顶替唱尚派的名段。临上阵前,她曾找到尚慧敏老师,让给指导一下《双阳公主》中“风萧萧惯长征千里战马”那段唱。

    1959至1960年国内在挖掘传统艺术,59岁的尚小云应国务院副总理,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习仲勋及陕西各界人士的多次邀请,决定支援大西北文化建设事业,带领家人和剧团赴陕。 “人在人情在,梅、程、荀都在北京,尚派离开北京去了陕西。”尚慧敏感慨,尚派艺术在北京走了下坡路。

    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建设项目“京剧尚派艺术表演人才培训班”在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开班,天津市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尚派名家张艳玲负责这个培训班,尚慧敏作为授课老师,对尚派再兴推动不小。

    从全国17个京剧院团、3个戏曲院校中选拔的,20多名有潜质的青年京剧人才作为尚派京剧接班人,进行为期6个月的专业培训。尚派艺术不再那么孤单了,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尚派京剧演员,云南省京剧院的辛苑、青海省演艺剧团的王俪菲、黑龙江省京剧院的张欢、中国戏曲学院的张颖、高翠等,在各省市专攻或兼学尚派,都来到了天津进行专业培训,都有了新的提高。

    “我没白在北京呆了这么多年,尚派也算有了很大的起色。”现在,尚慧敏已经可以为梨园交出几个有模有样的尚派青衣了,像国家京剧院的查思娜、北京京剧院的周美慧……

    北京京剧院还在为尚派物色接班人,尚慧敏老师自己倒是不着急,看到哪个学生不适合学习尚派,还会规劝她们改学别的行当。“尚派是京剧的一枝小花,最重要的是把京剧传下去,没有京剧就没有流派。”(记者:纪敬)

【责任编辑:张艳如】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