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数字化 科技与文物的“碰撞”

2017-03-09来源:成都晚报 作者:汪兰

  原标题:敦煌壁画数字化背后 故事一箩筐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敦煌莫高窟总是和一幅照片联系在一起,在这幅莫高窟158窟释迦牟尼涅槃像的照片上,释迦牟尼佛脸上的表情就像安然入睡,一束柔和的阳光温柔地洒在佛像的头部,这幅照片的作者就是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吴健。昨日,在“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上,吴健研究员带来讲座《敦煌石窟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应用》。

  “数字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通过高科技手段,图象采集,把文物现在的信息永远保存下来,可以永久利用它。” 吴健说,敦煌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用传统的照相方法来记录石窟,以前用的是黑白照片,胶卷冲出来以后,上面全是白颜色的斑点,是因为当地的水碱性很大,所以保护者们就不得不从城里弄蒸馏水来冲洗照片。“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有彩色胶片,但照片要褪色。1998年我们跟美国西北大学合作,架设轨道拍摄洞窟,那时候的轨道非常昂贵,还是从好莱坞购买的拍电影的轨道。”

  随着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从2006年开始,敦煌的数字化保护技术得到了飞跃性地发展。“现在,我们选择用摄影的方法记录洞窟,不是简单地拿照片堆积,我们拍摄的壁画图片,只选取中间部分,照片拼合的时候,30%要重合。一铺壁画,我们要用上千幅照片去拼接,它是十几个G的文件。”吴健说,“我们做数字化采集过程中,就要考虑到今后的需求。”

  吴健表示,敦煌数字化成果首先用于保护维修石窟,“壁画或者雕塑风化,就可以用数据去修复它。”数据还可以用于雕塑的复制再造,吴健展示了敦煌研究院3D打印的三尊佛像照片,连佛像头顶肉结上的尘土都依稀可见。这是用石膏材料加上固化材料打印的。“这三尊雕塑高4米多,我们要拍摄800多个角度,最后进行了合成处理。”

  敦煌数字化成果还可用于考古工作、壁画临摹,“过去一个洞窟,一位老先生需要临摹五年之久,现在在数据打印的基础上起稿,半年就可以临摹完。”吴健还表示,此次在成都展出的莫高窟285窟、320窟、3窟都是用数据来搭建的洞窟,比起传统的手工测量,用三维复原技术得到的数据更精确。 “现在各个文物单位都做数字化,那么什么是一个标准?我们接下来要做一个课题,这是国家科技部的计划,我们牵头做不可移动文物方面。”汪兰

【责任编辑:张艳如】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