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 综艺清流唤醒诗和远方

2017-02-09来源:新华网 作者:王磊

2月7日晚,央视一套和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角逐出冠军,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一名16岁高中女生武亦姝获得本季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让不少网友惊呼这位00后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近年来,中国电视节目半壁江山都被真人秀类综艺节目占领,尽管收视率居高不下,针对真人秀的质疑也层出不穷。“大会”系列以其文化内涵与收视率兼顾,格调与“地气”齐飞,被不少网友激赏为综艺节目中的清流。

《法制晚报》记者采访不少学龄前的家长后得知,《中国诗词大会》这类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成为他们唯一让孩子看的综艺节目。为何“文化类综艺节目”会成为观众追捧的焦点?这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古典教育现状?

升级

创造性使用水舞台 竞赛氛围浓厚

去年第一季《中国诗词大会》亮相时,便因秉承“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宗旨而成为荧屏清流。今年第二季节目在1月29日全面开战,连战10天至2月7日完美收官。观众普遍反映,本季节目在内容拓展、赛制设计、舞美呈现、选手选拔和故事挖掘、媒体融合和主题表达等方面都有了全面升级。

新一季的点评嘉宾,仍然是王立群、康震、蒙曼和郦波等四位文化专家,他们的点评精准独到,为现场和观众解读诗词背后的故事,打开了观众和选手的知识寻访之门。

此外,本季创造性地使用了水舞台,梯田造型线条优美流畅,在灯光效果下,波光粼粼、诗意盎然。在百人团答题时,大屏幕配合万箭齐发的效果,答错题者前方的盾牌被击碎,现场一片刀光剑影,营造紧张的竞赛氛围。如此一百余位诗词达人、十场擂台赛的激烈角逐,堪称是扣人心弦,悬念迭出。

抢眼

董卿:古诗词一直在我们的血脉里

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选手,是1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人,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岁儿童,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普通农民,甚至还有在中国学习、工作的外国人。

独臂女孩张超凡(第一期),被上天遗忘了左臂,却在人生的磨砺中拥有了强大的内心。用诗词磨炼意志的抗癌农民白茹云(第九期),淋巴癌的绝症、农民家庭的贫苦,并没有让她放弃自我,在艰难攒钱治疗的同时,她也在用诗词慰藉心灵的伤。

第三期中,修自行车的大爷王海军把对诗词的热爱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修自行车与作诗,看似南辕北辙,却充实了他生命的每一天。从事高压电作业的小伙子毕凯(第四期)也让人眼前一亮,学理工科出身的他,仍然在每天繁重的工作之余抄读最爱的古诗文。

选手身上的故事和古诗词一样受到观众关注,对于选手身上的故事,丁晓晨坦言:“选角导演真的非常厉害,每一个正能量的故事都能让孩子除了学习古诗之外,收获良多。”

除了选手夺人眼球外,最抢眼的是节目主持人——央视当家花旦董卿。董卿是文化修养上佳的女硕士,她的落落大方、温婉知性与词诗雅致的竞赛氛围,可谓相得益彰。

节目播出后,她曾在华东师范大学读过两年古典文学研修班的经历也被人“扒”出,此次更是圈粉无数,有网友套用了节目中选手王若西夸奖董卿的诗词,“美人当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更重要的是以诗词为心。”

日前,董卿接受采访时流露出对诗歌的由衷热爱,“诗词是一种情怀,现在生活节奏变快,很多东西被我们忽略或遗忘,但古诗词一直浸淫在我们的血脉里。”

主持两季《中国诗词大会》,董卿自认为收获很多,因为这是一档可以“汲取养分”的节目,“我丝毫没觉得《中国诗词大会》是一场竞赛,而是始终沉浸在一种狂欢的氛围里。”

收获

孩子睡觉前要背一首节目中的古诗

都谁在看《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成为记者关注的焦点。春节期间《法制晚报》记者利用自己的朋友圈做了一项调查,观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观众年龄层比较集中在上了年岁的中老年观众、学龄前正在学习古诗的孩子、正在上学的孩子们还有学历在研究生以上的高知白领。

本季入选节目的诗词,从《诗经》开始,到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

近日,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承载了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这些观众观看《中国诗词大会》更多的是希望与电视节目一起互动。汉语言文学系毕业的郝连娜已经工作四年了,今年26岁的她因为专业和个人兴趣选择通过网络观看《中国诗词大会》。对于每次观看节目后的感受,她直言:“虽然节目中的考题都是自己曾经学习过的诗词,但由于工作时间久了,很多都忘记了,通过观看这个类型的节目自己还能找回一点当初背古诗词的乐趣,一边看节目一边参与答题也是一种新鲜的观看综艺节目的方式。”

记者采访学龄前儿童王一丁的母亲丁晓晨,她直言:“春节期间正在学习古诗词的王一丁每天晚上都会守在电视机前看《中国诗词大会》,就连重播她都不会错过。这是我唯一让孩子看的综艺节目。因为孩子正处于古诗词的学习阶段,看这个类型的节目能够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当节目中出现孩子背过的古诗时,她就异常兴奋,每天晚上睡觉前还要加背一首当天晚上节目中她认为最好听的古诗。作为家长,我们根本不用督促她学习古诗词,自觉的学习动力是孩子在这个春节最大的收获。”

担忧

不能让古诗文教学落入“工具理性”的陷阱

此前有媒体发起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对于小时候背诵古诗文的经历,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觉得受用。受访者印象深刻的古诗词有王之涣《登鹳雀楼》、李白《静夜思》、汉乐府《长歌行》、李绅《悯农》等,古文名篇有陶渊明《桃花源记》、诸葛亮《出师表》、刘禹锡《陋室铭》、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在两千多受访者中,76.2%的受访者能背出三篇以上古诗词篇目。

以上的这些名篇可以说是脍炙人口,也承载了这一代人许多儿时的回忆。正因为节目题材针对的是古诗词,因此节目播出后引发了种种衍生思考。例如,很多家喻户晓的句子也常常让百人团中的数十人答不出来,甚至有一位大学历史老师也将一首非常简单的题目答错,这都使得节目嘉宾老师常常慨叹,“这不应该啊。”不少教育学者感慨,从百人团的诗歌水平,以及场上选手赢得的热烈掌声反观,古诗词在家庭教育中位置越来越重要,但是这同样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月1日的比赛中,武亦姝在争夺攻擂资格的“飞花令”环节,与博士姐姐以“月”字吟诗,被提醒所说诗句重复了,她立即脱口而出《诗经·七月》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以超强实力圈粉无数。武亦姝在该节目中背诵的带“月”字诗句,大多出自该校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而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却表达了对当下古诗文教育的担忧。

《中华古诗文阅读》这套校本教材一共六册,在复旦附中和语文课本同为必修,融入日常教学,其教学内容大大超出考纲要求。

黄荣华说,一个学生两年里找了他五六次,问为什么要背那么多古诗文,可不可以不背。也有家长质疑:为什么高考只占6分的古诗文默写,在复旦大学附中平常的测试中要占到二三十分,要学生花那么多的时间去背?

在接受采访时,他再三表达了对当下古诗文教育情况的担忧,很多中小学语文老师正在做的是“考什么就教什么”,“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产出、最高的分数”,让语文教学落入“工具理性”的陷阱。

这样造成的一个结果是,学生往往直接记下结论,“再放到某个地方去得分。”黄荣华拿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举例说,“如果不去追究为什么他的诗风是沉郁顿挫,不去追问为什么杜甫成为唐代站在诗歌顶峰上的人,他受到前代诗人的哪些影响,又对后代有怎样的影响,我能在他身上获得什么,其实这个就不是基础教育,就是技术教育。”

【责任编辑:qing_yl】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