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助力中国经济新常态

2017-01-21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梁虹

    随着改革日益深化拓展,我国经济转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劳动力等因素的制约,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中国制造2.0”,成为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建设制造强国的出路之一。

    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高铁,俨然可以成为高端中国制造的代名词。随着国内高铁建设的突飞猛进,海外市场的全方位拓展,高铁的影响力和发展力得以充分显现,成为经济新常态下,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助推器。

    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高铁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有句古语,“要想富,先修路”。古代丝绸之路促进了古长安与外界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在人员、货物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带来了发展和繁荣。在交通,尤其是高铁发展不可同日而语的今天,高速铁路更是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保证。我国从2007年开始大规模建设高铁,2016年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万公里。四横四纵高铁网络基本成形,中东部省会城市都纳入了高铁网络。

    以京沪高铁为例,京沪高速铁路运营半年后对沿线城市经济总量的贡献率达到了3.54%。高速铁路拉近了沿线地区之间、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区域的“同城化”。相邻城市和区域之间的合作更加密切,促进了经济的更快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更快提高,促进了各地间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的流通。同时,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高铁的对外投资增加了对外贸易交流机会,对区域经济更高水平的一体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拉动作用,充分体现出高速铁路的投资效果。

    从提升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角度来看,高铁正承担起为中国制造正名的重任。2016年,我国GDP达74.4万亿元。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实际增长6.0%。其中,制造业增长6.8%,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8%。前些年,中国的制造业给人的印象都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被冠以“档次低”“质量差”。中国经济要想适应新常态,必须走产业升级的路子。2016年我国自行设计、拥有全面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首次载客运行。

    高铁的走出国门无疑顺应了这一趋势。高铁是典型的高技术产品,高附加值。高铁的出口不光是车辆,还涉及铁路基础设施建设、信号传输控制等,出口的既是一系列的标准,同时也是一整套的系统,属于成套的高科技机电产品。所以,高铁出口带动的既有铁路桥隧施工,也有通信控制还有机车精密制造,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同时,高铁作为高端制造业的代名词,示范效应明显,很容易多国同时推广。对于高铁、汽车、飞机等高附加值战略性制造业来讲,高铁已是我国完全掌握知识产权,走向国际市场的典范。

    从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角度来看,高铁代表着环保的出行方式。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经济发展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片面的发展经济,各种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必须关停并转,留下来的企业必须达标排放。对于我国这样的大国,每天进行长距离旅行的人民群众数以千万计,交通工具的数量、消耗的能源是一个天文数字。而我国的高铁采用的都是电力推进,在运行过程中全程不产生温室气体排放,属于最严格意义上的零排放。因此高铁这一清洁的交通工具出行,将为减少雾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产生显著的效果。

    目前,中国高铁正阔步走向世界,从微观看它正在改变每个人的生活;从宏观看它正在促进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高铁必将为中国发展注入新动力,助力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

【责任编辑:姜继葆】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