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没钱,都得回家过年

2017-01-18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孙震 程济安

  年关临近,许多人一边开心地盘算回家过年,一边纠结地考虑如何面对亲友盘问。更有人觉得,一年感情、事业颗粒无收,实在没脸回家。但无论如何,团聚总是温暖的源泉,包袱重是因为归心切。要过年了,有多少年轻人害怕回家?

  青年调查曾经通过民意中国和问卷网对1918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6.0%的受访者觉得过年回家非常重要。而对于过年回家,46.8%的受访者表示心里很纠结。42.6%的受访者担心事业没起色,回家没面子。

  38.7%受访者过年回家父母亲友

  会催婚催子各种“催”

  调查中,对于过年回家

  46.8%的受访者表示很纠结

  30.3%的受访者不太纠结

  22.9%的人表示不好说

  纠结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怕“事业没起色,回家没面子”(42.6%),其次是怕“春运”(33.3%),第三是怕“忙于应酬,身心俱疲”(29.2%)。

  其他还有:“同学朋友间攀比”(23.1%),“胡吃海塞、影响健康”(22.4%),“送礼送红包”(20.5%),“没对象,亲友盘问催逼”(18.5%),“让父母失望”(13.9%)等。

  1987年出生的郑付强,一提到过年,心理压力就巨大。“我2014年决定创业,在上海经营海参生意,从包装设计到微信公号运营,从海参初选到运输、储藏,基本都是亲自在干。目前投了不少钱,但比较艰难。回家过年,面对各种关心,压力很大……”

  1983年出生的凌丕卿在京津城际铁路上班,这次过年不打算回家了。“我老家是山西的,想找一个老家那边的对象。大概相了30多个,一直没有成。过了一年又一年,我妈开始着急了,就开始催”。

  调查显示,38.7%的受访者表示,过年回家时,父母亲友会催婚催子各种“催”。42.0%的受访者表示不会。

  在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丁志宏看来,年轻人的担心反映出他们这一代承受着巨大压力。压力既来自社会,也来自家庭。

  “社会方面,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年轻人,难以获得与城市户籍人口同等的福利。家庭方面,父母还保持着传统思想,希望子女出人头地、衣锦还乡,同时还希望他们早日成家。这种世俗的成功评判标准,丝毫没有考虑严酷的社会现实”。

  丁志宏补充,另外,市场经济规则过分强调效率和收益,很多民众简单地认为挣大钱、当大官才算成功,这让处于城市边缘的年轻人,不能正确认知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价值,产生了太多自卑感。

  58.0%受访者认为老家和工作地

  经济生活水平差距大

  调查显示,58.0%的受访者认为老家和目前工作地的经济生活水平差距大,仅16.9%的受访者觉得不大。

  凌丕卿表示,北京给他的最大感觉是安全,就业机会也会多一些,“大同地区除了煤矿和电力,没什么好企业,事业单位也很难进。而在我们单位,有能力的人就上去,没能力的人胜任不了工作也会下来。我感觉这样还是挺好的”。

  来自四川某乡镇的何欣,已经在北京打工20多年了,每年过年都会回老家。“北京的治安很好,只要不惹事,就没人会惹你”。何欣的孩子正在老家上初中,由妻子照顾。“北京与家乡给我的感觉都是一样的,踏实干活哪儿都一样”。

  调查中

  38.3%的受访者觉得老家父母亲友与自己现在的生活有隔阂

  41.6%的受访者认为并没有

  20.1%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丁志宏表示,大量青年从农村流动到城市,为城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城市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好这些人的生活发展问题。很多流动青年进入大城市后,面临的就业难、买房难、子女就学难、职业上升难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城镇化过程造成的,是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带来的结果。因此,需要国家、政府、社会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服务均等化,真正为年轻人减轻压力。

  过完年离家,

  受访者心情是依依不舍和沉重

  受访者每次过完年离家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6.5%的受访者表示离家时心中会依依不舍

  32.5%的受访者会觉得沉重

  27.4%的受访者感觉心累

  25.7%的受访者表示很复杂

  仅有18.7%的受访者觉得轻松

  在河南洛阳从事市政道路修理的助理工程师潘先生,虽然和家人在自己婚事上有一些意见分歧,但他很珍惜回家的机会。“回家之后起码没有职场上的尔虞我诈。在家里是最舒服的,相当放松”。

  郑付强说,每次过完年回上海时,内心总带着“甜蜜的负担”。

  “一方面是依依不舍,另一方面也会有一个强烈的念头,就是希望父母家人过得更好,不想让他们失望”。

  在丁志宏看来,春节回家,是中国千百年来优秀的文化传统。回家讲求的是家人团聚、增进感情,正确认识回家的含义,会缓解年轻人的焦虑,“使他们重新规划,更有动力去奋斗”。

  “当然,‘恐归族’的存在必然有其客观原因。”他表示,对于那些不愿或不能回去的年轻人,社会和家庭也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创造条件、增加沟通,减轻年轻人的负担,化解年轻人的‘恐归’心理”。

  本次调查中,90后占22.0%,80后占49.7%,70后占18.5%,8.8%的人是60后及以上。

  编辑:赵明聪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社调】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