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最美玫瑰”李佩逝世 学生捐款为老人树立雕像

2017-01-13来源:北京青年报

  “特楼”的邻居要去送别李先生

  说是“特楼”,其实只是三座与周围古旧居民楼并无二致的普通楼房,是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那种。之所以叫“特楼”,是因为这里居住过一批新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奠基者: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等人都曾在这里居住。郭永怀李佩夫妇到中科院力学所工作后就住在这里,直到李先生今年5月住进医院。

  2009年10月31日,李佩先生在这里送别了钱学森;两年半后挚友蒋英去世时,她已经没力气登门送别了。在这里,李先生接待过很多有名的客人,但因为房子狭小,连温家宝来了都得坐小马扎。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位于中关村北一街的科源社区时,这里一片宁静。在李先生居住了半个多世纪的单元里,这栋楼到处有泥灰脱落的痕迹。当记者向周围邻居打听李佩的名字时,得到的回答大多是“没听说过”。只有一位送报纸的大姐说:“哦,是那个大学者老太太吧?很久没见到她了。”

  北青报记者敲响了李先生的家门,良久无人应答,倒是住在她楼上的女邻居闻声出来说:“她家今天没人。”女邻居说,昨天有人来取走了李先生家信箱的信件,今天看了新闻她才得知李先生去世的消息,“才知道邻居是这么有名的学者,还是著名科学家的夫人,早知道以前找机会和她聊聊天了。”女邻居说。

  郭永怀的学生陪师母过除夕

  去年刚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主任的位置上退休的彭工教授,在李佩先生担任系主任的最后几年尚在外语系读研究生,留系任教后又多与李先生打过交道。在她眼里,李先生是大家闺秀和真正的知识分子,是一位“做事”和 “朋友特别多”的人。

  在李先生辞世的前一日,彭工教授还去医院看望过她。“清醒的时候,她会亲切地和我们打招呼。”让彭工教授感慨的是,李先生一生坎坷,但她从不在人前提及自己的先生和女儿。“可能因为我们是小辈,但我觉得更主要的原因是,她把更多热忱投入到工作中了——年轻的时候搞行政,在中科院影响至今;后来搞科研和教学,创立应用语言学学科;70岁和80岁各出一个系列的教材,填补了改革开放后研究生英语教材的空白;90岁又翻译钱学森文集……”

  彭工教授说,李先生90岁上下的时候,外语系组织人文系列讲座,她拜托李先生邀请一些著名学者。李先生请来了王晓棠和北大教授程郁缀。“一般人给个电话就完了,李先生不是。90岁的人,亲自主持那次活动,从接待学者到给学生留作业,事无巨细地过问了每一个细节。”

  从国科大外语系去美国留学的学生,几乎都受到过李佩先生的关照,把他们介绍给自己早年在美国交下的朋友。彭工教授告诉北青报记者,在中科院力学所,有一群郭永怀先生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从来没在家度过农历大年三十,都是在李先生家陪师母过年的。

  国科大学生募捐为李先生塑像

  在中科院力学所院里,有一尊朴素的雕像,戴着眼镜的郭永怀先生平静地看着研究所里的后辈们。这座雕像记载着一位科学家能够对祖国表达的最大忠诚。今后,他的夫人李佩的雕像将有可能到这里陪伴他。

  昨天李佩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出后,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会发起一项募捐,希望为李佩先生捐赠一座雕像。捐赠将通过在线募捐的形式进行,所有款项将打入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学生会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希望能把李佩先生的雕像放到郭永怀先生的雕像旁边,“让分别了近半个世纪的这对伉俪能够重逢。”

  昨晚7时许,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学生们秉烛夜游,追忆师长李佩先生。一位同学现场朗读了李佩先生的讣告后,在场的全体同学默哀一分钟,表达对先生的追忆之情。随后同学们陆续在纪念册上写下了自己对先生的缅怀之情。(文/记者 雷嘉 郭琳琳 供图/中国科学院大学)

【责任编辑:何明】

首页 上一页 1 2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